——我國核電發展必須穩中求進、確保安全
編者按:今年上半年,我國領導人關于核電發展的數次表態,讓中國核電 發展成為中外關注的熱點之一。核電的發展關乎國家發展和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核能發展都難以 持續,都不是真正的發展。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事 業,如何把握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等問題,成為政府 、企業、學界思考、探索的重點。歡迎就此問題發表您的觀點。
一、核電安全事關“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貫徹落實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海牙國際核安全峰會上首次闡述中國核安全觀時,強調“要使核能事業發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滅,就必須牢牢堅持安全第一原則”、“任何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核能發展都難以持續,都不是真正的發展”。4月,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內容除了政治、國土、軍事、經濟、社會、生態等10方面的安全之外,還特別提出了“核安全”。
核電作為核能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確保安全的重要性已然超過其他所有能源品種。人類歷史上三次重大核事故的嚴重后果表明,核電安全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國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生態文明。
19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導致20萬人在驚恐不安中大撤離,卡特總統視察事故現場時宣布“美國不會再建核電站”。其后30多年時間里,盡管美國幾度經濟低迷和能源緊張,但從未啟動新的核電站建設。這個僅為5級、堆芯僅是部分熔毀的核事故已經讓美國人深受傷害:三里島事故耗時11年才完成燃料碎屑的回收,而損毀的機房在去除放射性物質后被封鎖起來,至今還處于嚴密監控之中,拆除時間未定。
切爾諾貝利事故20周年時,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承認“這場事故是壓倒蘇聯的最后一棵稻草,民眾對政府產生了極度不信任感和幻滅感”。今日的烏克蘭仍然無法擺脫核事故的夢魘:一個方圓30公里、總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當年的石棺已無法阻止核污水流入湖泊,烏克蘭不得不斥巨資集全世界之力,設計建造一個巨大拱頂來包裹石棺。而要讓這座災難遺址真正安全,工程人員預計至少需要100年時間。在此期間,如何防止放射性物質滲入地下水、危及基輔300萬居民的供水,始終是懸在烏克蘭政府頭上的利劍。
日本福島核事故已經過去三年,至今也無法止住核污水以每天400噸的速度激增(目前廠區和機房核污水量已高達52萬噸),31萬難民無家可歸。面對諸多難題,東電公司不得不坦承“處理核事故的核心工作至少要到2045年才可能完成(還不算反應堆機房和核廢料的安全處置)”、“電站報廢至少需要40年時間,今后任重而道遠,將是一場終點遙遠的馬拉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核電安全事關重大,不僅關系著“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貫徹落實,更關系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核電發展不僅要確保當代人的安全,還要保證子孫后代的安全!對核事故的風險和嚴重后果不能有任何低估和輕率。
二、發達國家的核電實踐于我國是寶貴的前車之鑒
我國核電建設起步比發達國家晚得多,目前以“運行堆年”為指標的實踐經驗尚不及美國的1/33、法國的1/15、日本的1/14、俄羅斯的1/11。在保障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等多重壓力下,對于“核電該在我國能源轉型中擔當何種角色”這一重大問題,我們完全有條件通過發達國家的多年實踐和最新認知,結合國情來權衡利弊、審慎抉擇,以免把人家已經得到教訓、證明是彎路的路再重走一遍。
發達國家核電大規模發展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水電資源已基本開發完畢,風能太陽能還十分昂貴,為解決能源問題,幾乎都選擇了發展核電。然而幾十年實踐下來,隨著三次重大核事故的發生,以及核廢料處理、核電站退役成為沉重負擔,發達國家對核電的“雙刃劍”效應認識得越來越深刻:核電雖然有能量密度高、無火電污染物排放等優點,但也有遠遠超乎人們想象的無窮后患;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突飛猛進,核電并不是“安全、清潔又經濟”的能源。
目前除個別國家有少量在建機組外,發達國家呈現出明顯的“棄核”態勢,紛紛轉向技術難度更小、建設周期更短、環境代價更小、成本也并不比核電高的能源品種。
一直以來擁護核能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福島核事故后感言:“即便日本這樣的高科技國家,都無法避免核電風險。如果政治家有這個認知,就該負起責任。”并毅然決定“2022年前德國全面棄核”,開始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大轉型。意大利、瑞士隨后也決定棄核。法國總統奧朗德明確表示,不希望法國繼續保持對核電的依賴,承諾在2025年前將法國核電比重從75%降到50%。瑞典最新民意調查顯示,50%以上民眾對核電持懷疑態度、希望淘汰這種有爭議的能源,瑞典正考慮效仿德國、瑞士和意大利,逐步取締核電。
發達國家所遭遇的種種難題是我國思考核電發展走向時不能忽視的寶貴前車之鑒:
1.現階段的科技水平還未能使核電“已經安全可控”。核電在現階段之于人類,“可以做到安全”不等于“已經做到安全”,“可分析、可認識”不等于“已分析、已認識”,“可駕馭、可控制”更不等于“已駕馭、已控制”。美國、蘇聯和日本三次重大核事故警示人們:直到目前,人類的核安全是建立在核電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礎上的!盡管技術進步把核事故發生概率一降再降,然而一旦天災人禍導致核電站出了“萬一”,最先進的核國家也沒有好辦法!連控制污染擴散都很難,更別提徹底消除核污染了。
日本作為核電強國和機器人最發達的國家,至今無法接近高放射性污染的機房,無法阻止地下水不斷流入,無法取出熔毀脫落的堆芯,除了不斷注水冷卻反應堆,別無他法。真正控制住污染、完成機組報廢,還有太多科技空白。日本已向全世界征求方案,但至今無解,未來何時能有,不得而知。
關于號稱“安全系數比第二代提高了百倍”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目前在全世界尚無運行實踐,所謂的“更安全”仍然是概率安全,而且只是理論計算結果。“實踐”才是判定核電安全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正如國際核電界早已形成的共識:“核電安全性完全依靠經驗,技術先進并不能代表更可靠和更安全,除非有若干堆年經驗證實”、“核電技術創新風險很大,必須從若干實驗試點開始,經過若干年實踐證明后才能推廣。”
2.核廢料處理已成為全世界無法擺脫的危險重負。如果說重大核事故只是小概率的極端恐慌事件,那么核廢料污染則是一直伴隨人類的難以卸掉的危險重負。目前全世界443座核反應堆已積累了36萬噸致命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致命放射性污染可持續10萬年以上),而且還在以每年1.2萬噸的速度增長。
目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找到了絕對安全、永久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方法,核廢料泄漏事故更是時有發生。今年2月14日美國位于地下655米深處的軍用中低放核廢料儲藏室就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泄漏事故。因許多存放乏燃料的冷卻池已飽和,存在比福島核電站更大的火災隱患,美國核管理委員會2012年決定“新核電站無法獲得許可,現有的許可也不能更新,直到美國想出處理核廢料的辦法”。德國“棄核”后電價暴漲,然而大部分德國民眾仍鼎力支持,因為“不想留下核廢料給小孩,不想讓后代再面對核電廠的風險”。
由于核廢料處理壓力越來越大,國際社會公認“核電能否復蘇,先決條件之一是乏燃料安全處置”,歐美科學界頻頻發出警告:“核廢料處理已成世界性天價難題”、“核廢料為后代造成的隱患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并特別提醒當前積極建設核電站的國家“不要忽視核電站退役和核廢料處理等可能遺患無窮的重大問題”、“核電要發展,前提是想好核廢料處理,否則這個問題最終會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3.核電站退役周期漫長且成本非常昂貴。廢棄的核電站若不進行“退役”處理,遇到海嘯、地震、恐怖襲擊等天災人禍,核威脅仍在。然而直到有核電廠需要退役時才發現,“安全退役”耗時又耗錢!從停止反應堆到徹底完成“退役”的時間長達10~80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