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回家路
不知道父母親人有沒有地方睡覺,有沒有熱飯可吃,還有沒有危險。盡管路上塌方危險巨大,代明梅心中卻只有家鄉和親人。
地震發生后,許多從云南魯甸縣外出務工的人們開始返鄉之路。
5日上午,魯甸縣艷陽高照,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代明梅手提包裹,行色匆匆地走在魯甸縣至龍頭山鎮的公路上,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鳴笛救護車輛。
26歲的代明梅在昆明一處工地上負責塔吊運作。3日下午,這片工地與往常一樣,打樁、切割鋼筋,轟鳴聲帶著工地不時地晃動。3日下午地震時,她與很多工友一樣,毫不知情。
“那天下午4點50左右,我想到很長時間沒給父親打電話了,就撥通了他的電話,結果根本打不通。”代明梅說,后來她又給家鄉親戚打電話,結果全部聯系不上。“是不是老家出什么大事了,當時心里特別焦急。”在電視新聞中,代明梅知道家鄉發生了地震。
無論怎么樣,都要回家看看。這是代明梅當時的第一反應。她與一起務工的侄女代成巧當天晚上就趕到昆明汽車站。“當時已經沒有回魯甸的車了。”代成巧說,她們在焦慮中等待著第二天的到來。
讓代明梅和代成巧欣慰的是,當天晚上她的父親代志山通過電話報了平安。“父親說雖然很多村民房屋倒塌了,但自己及家人沒有事。”代明梅說,即使這樣,她還是向單位請了一周的假,奔向老家魯甸縣龍頭山鎮翠屏鄉。
4日一整天時間,代明梅與侄女都花在從昆明至魯甸縣城的路上。當天晚上,她們滯留縣城。5日早上6時,天剛微微亮,代明梅與代成巧就從縣城出發,一路步行,朝著家鄉的方向挺進。
她們與在路途上行走的其他返鄉村民一道,焦急前行。
“從縣城到龍頭山鎮翠屏,走路要一整天,我們要加快行進。”代明梅說,不知道父母親人有沒有地方睡覺,有沒有熱飯可吃,還有沒有危險。盡管路途山勢險峻、塌方危險巨大,但她心中只有家鄉和親人。
“常回家看看,歌都這么唱的,雖然打工是迫不得已,但這個時候更應該做的就是回家,與他們在一起。”代明梅說。 據新華社電
爬出廢墟的少年
14歲的林自燚躺在魯甸縣人民醫院一層的病房里,頭上裹著紗布。
據林自燚自己回憶,地震時,他在屋子里看書,而他的母親在院子里摘花椒。地震發生后,母子兩人逃過了死神,卻雙雙暈倒在求生的路旁,不記得如何到的醫院。
“整個屋子猛地晃了起來,我只知道往外跑。”林自燚說。他扔下手中的書,直奔幾米遠的門口,可就幾秒鐘時間,跑出門口的他,被房頂掉下的瓦片砸中頭部,摔倒在地。“我當時還有意識,立刻就爬了起來”,林自燚回憶,爬起后剛剛邁出幾步路,整棟房子就傾倒在地,廢墟將他半個身子埋住。
震動停止了,滿頭鮮血的林自燚爬出了廢墟,不遠處的母親,頭部也被瓦片砸到,倒在地上。“找到媽媽后,我就沒意識了,不記得后面發生了什么。”
林自燚的爸爸告訴京華時報記者,當時他在昆明打工,昨天趕回來后聽孩子的母親說,當時孩子的母親找來了鄰居,背起孩子,一起往縣城方向走,尋求救助。
“走了半個小時,孩子的母親就暈倒在路邊。”林自燚的爸爸說,母子倆都暈倒在廢墟旁的公路上,兩邊盡是哭喊聲,背著林自燚的鄰居不知該如何是好。
救援人員趕到,母子得救了。
母親受傷較輕,住院治療一天后,就返回了龍頭山鎮,操辦其他6個親人的后事。
孩子的外婆、舅舅、舅母、兩個表弟和一個表妹全部被埋在廢墟下,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媽媽都可以帶著傷痛去面對災難,我也要堅強。”林自燚一臉堅毅。
京華時報記者孟凡澤
“找到媽媽后,我就沒意識了,不記得后面發生了什么。”
88歲老婦廢墟下的50個小時救援人員讓廢墟下的老人試著發出聲音,“我在這,救我”,老人讓在場所有的人激動起來。
生命的奇跡在魯甸地震中再次發生。昨天18點40分左右,在龍頭山鎮八寶村蘿卜地自然村內,88歲的老婦熊正芬在被埋近50個小時后被成功救出,熊正芬身體狀況良好,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治療。
昨天早晨6點左右,蘿卜地村的十幾名村民哭著來到位于龍頭山鎮的救援指揮部稱,本村有十余名村民依然被埋在廢墟之下,還沒有救援人員進入過該村進行搜救。接到村民的求助后,經過詳細了解情況,成都軍區78315部隊立刻派出50多名官兵,攜帶液壓剪、千斤頂等專業工具前往救援。
京華時報記者跟隨救援隊來到蘿卜地村,地震過后,該村所有房屋全部倒塌。村民李憲偉告訴救援人員,88歲的母親熊正芬也在房屋廢墟下,已經被埋了40多個小時,“年齡太大了,我擔心老娘挺不過這40多個小時”。
李憲偉告訴救援人員,母親應該是埋在客廳位置。78315部隊的張玉虎隊長帶領救援人員前來,在查看現場情況后,他安排十幾名官兵使用千斤頂頂起水泥預制板,隨后再進行開掘土方,一點一點接近老人可能被埋的位置。救援人員開展救援時,李憲偉和家人寸步不離,他們期盼著能有奇跡發生。
經過近4個多小時的救援,下午1點18分左右,搜救人員發現廢墟中確實還有生命跡象,88歲的熊正芬還活著!有救援人員讓老人試著發出聲音,“我在這,救我”。熊正芬老人還活著的消息讓在場所有人激動起來。
下午3點多,醫護人員到場待命。一名搜救人員鉆到預制板下,一點一點地來掏土方。下午4點半多,救援人員終于確認了老人的準確位置,并打出了燈光,“老人家,我們來救你了,能看到燈光嗎?”熊正芬老人用微弱的聲音回答,“能看見”。在成功將預制板破拆后,救援人員挖開了一個洞,將熊正芬老人成功救出。此時,熊正芬老人的意識清醒。醫護人員檢查后發現,熊正芬老人沒有外傷,只是身體太虛弱,急救車立刻將老人運走。
京華時報記者張劍
8歲男孩智救弟弟妹妹
地震時,沈興陽拉起弟、妹逃向家中樓梯拐角處,在狹窄的三角空間里,3個娃娃撿回了命。
年僅8歲的沈興陽和弟弟妹妹在家玩,發生地震后,沈興陽立即拉起堂弟堂妹,逃向家中樓梯的拐角處,在狹窄的三角空間里,3個娃娃撿回了命。
沈興陽的母親王躍菊回憶,3個孩子在屋里玩耍時,家中的7個大人正在院子外的花椒地里摘花椒。隨著震動,王躍菊的婆婆從花椒樹上摔倒了地上,大家才意識到發生地震。“孩子還在屋里啊”大人們叫喊著跑回家,眼前卻是一片廢墟,塵土飛揚,睜不開雙眼。
大人們叫喊著孩子們的名字,鉆進了被塵土籠罩的廢墟里。“爸爸媽媽趕緊來救我,我手腳都斷了”,沈興陽的哭聲像黑夜中的一束亮光,大人們馬上在一處瓦礫里發現了孩子。當時的沈興陽只有半個頭露在外面,另外兩個孩子不見蹤影。“弟弟妹妹都在我旁邊,他們還活著”,沈興陽哭著喊。
隨后,7個大人用雙手扒開廢墟,將石塊抬到一旁,見到3個孩子還活著,大人們喜極而泣。“那個地方是個樓梯拐角,正好有兩輛摩托車。”王躍菊說,地震時,兒子立即拉著弟弟妹妹往外跑,躲在了這個拐角處,房屋坍塌的石塊被摩托車擋住,3個孩子躲在了這個安全的三角空間里。
“不能光等救援隊,我們得自救。”王躍菊說,從廢墟里扒出孩子們后,大人們立即找來竹制的梯子,用作擔架,兩個人抬一個孩子,爬了幾座山,走了7個小時,最終找到一個救助點得救了。
“還好,孩子機靈”,王躍菊一邊給兒子喂飯,一邊欣慰地說。此時的小興陽轉過頭,掛著傷的臉上卻露出得意的笑容,“是學校老師教的”。
京華時報記者孟凡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