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實戰
“感到了當兵的價值所在”
8月8日,陸軍第14集團軍某工兵團在龍頭山鎮甘家寨緊張地搜救,偶爾的余震使土石不斷往下滾。除了露出頭盔的發髻,根本看不出那些灰頭土臉的戰士是女兵。在另一側,已在烈日下連續作業兩個多小時的90后女兵鄧小雨則抱著搜救犬多麗靠在一塊石頭上短暫休息,汗水從頭盔里直往外冒,黑黝黝的臉被曬得锃亮。
她們是工兵團的第一批女工兵,也是國內首支女子專業地震救援隊。組成這個團隊的是5個年輕的女孩,她們中年紀略長的是班長田洪嬌,今年26歲,而最年輕的只有18歲。田洪嬌用“完全出乎意料”來評價這個團隊的表現:“這次救援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鍛煉,大家學會了謙讓、包容和敬畏生命!”
8月3日地震發生后,她們連夜從駐訓地大理出發。經過近13個小時連續趕路,4日早上6點半到了魯甸縣。由于道路不通,她們肩扛手提15到20公斤的救援器材,奔襲20多公里,終于在上午10點半趕到了震中龍頭山。
“一進鎮子口,就看到四五名群眾遍體鱗傷躺在擔架上,不時還有群眾抬著遇難者遺體經過。這是我們入伍以來,首次參加抗震救災。”田洪嬌說。雖然來救援之前姑娘們就對災區的情況有所估計,但是看到現場以后,內心柔軟的姑娘們仍然感到非常難過。“但我們是軍人,不能讓老百姓看見我們掉眼淚。”
當時的情景,完全把鄧小雨震住了,“但我們是來救人的!”鄧小雨說,職責不允許她們有絲毫怯懦。雖然力氣沒有男兵大,但搜索幸存者、幫助群眾搶救財產、抬遺體、搭帳篷,她們跟男兵一樣,一刻都不得閑。“事實證明,我們完全可以跟男兵一樣戰斗。”田洪嬌說,“自從進入地震救援隊以來,平時嚴格苦練,救援時得心應手,當我們把被困者挖出時,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當兵價值所在。”
除了參與搜救,她們還會對遇難者家屬進行安撫,而遇難者家屬也愿意跟她們聊一些心里話。
意外當工兵 “真希望自己別派上用場”
連續幾天的搶險救災,女兵們臉上、脖頸上、胳膊上都不同程度地曬脫了皮。但姑娘們“沒時間在意”。“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別人也在幫助我們。每天在去救援的路上,路人和志愿者們都向我們豎起大拇指。在水磨鎮,災區群眾還給我們送來4大盆煮好的土豆。”熊潔說出了大家的感動。可報名之初,這幾個姑娘誰都沒想到她們會成為一名工兵。
代雅娟是畢業于貴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放棄了十拿九穩的工作,前往軍營實現夢想。雅娟的家人起初強烈反對她當兵。“病倒在床上,我用眼淚說服了爸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代雅娟微微向上揚了揚嘴角。
熊潔去年剛從云南藝術學院導演專業畢業。田洪嬌大二以后放棄學業到部隊當兵,先是一名文藝兵,也做過后勤、衛生等工作,后來調到工兵團,班里其他人都是參軍以后被分配到工兵團救援隊的,其中邱澤敏和鄧小雨高中畢業后就來了。“工兵平時訓練強度很大,并且還和男兵一起訓練。”代雅娟說,訓練的時候經常弄得皮破血流,“但是從來不敢把這些事告訴家里人。”
“姑娘們很堅強,從來沒有誰因訓練而掉過一滴淚。”田洪嬌說,“裝藥捆包、低姿匍匐、5公里等工程兵科目的訓練,和男兵一樣。”但她們毫不遜色,有幾個項目還穩贏男兵,比如裝藥捆包訓練。“跟他們相比,我們平時訓練、實戰更細心,也更有韌性,更能吃苦。”說起跟男兵的訓練比拼,姑娘們顯得十分開心。
“在部隊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為退伍老兵編排文藝節目,看到自己能為老兵做些事情覺得很美。”熊潔希望兩年服役期結束后,仍能留在部隊。代雅娟說:“我特別希望在部隊的這兩年有所收獲,讓青春不留遺憾。”
“盡管我們掌握著專業技能,但我真不希望能派上用場。”田洪嬌這樣盼望。(楊文明 薛 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