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別想走”,沒說出口的后半句是“除非從我身上碾過”,這種豪言壯語大約是跟武俠小說學的,每每被用在正邪對決的關鍵時候,可當它從一位老人口中為一點芝麻大的事蹦出來的時候,多少有點讓人啞然失笑。他未必真能攔住誰,但他可以攔住車,讓其他人走得不痛快,這也算是另一種方式的誰都別想走吧。
年輕人不讓座,該罵,不管在任何時候,年輕人不讓座,社會總是一致地譴責,原因很簡單,尊老愛幼、扶弱匡正是社會運行的基礎,誰都有老的時候,誰也不想老時無所依靠,人們希望用教化和道理來感化冷漠,可似乎總有人迫不及待想跳過這一程序。
社會譴責是維權,但多走一步就是暴力,就因為沒人讓座這么一點小事,就想著讓整車人遭罪,不管別人有沒有受到影響,這種思想本身就充滿著暴力色彩?v然有人不讓座,那么你也該找不讓的那個人的不是,攔住車子不讓走算怎么一回事呢?株連九族,一個人犯錯,全車人擔責?或者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無良社會的血淚控訴,還是希望用一己之力來喚醒社會的良知?
何況,你有兩個小時站在車頭前糾纏不休、叫罵耍潑的體力,難道就沒有在公交車上站個十來分鐘的精力嗎?你有與丑惡現象斗爭到底的決心,難道就不知道,這一車人至少有一大半是無辜的嗎?或者說,這根本不是沖座位去的,也不是沖讓不讓座去的,而是沖特權去的?
一個攔車將一個原本基于愛心,你情我愿、相互禮敬的善行變成了欺行霸市式的蠻干。年齡成了侵害他人權利的借口:我不管你什么情況,反正你得讓座;不管你今天心情如何、愿不愿意、有沒有生病;也不體諒早晚高峰時段公交車資源如何寶貴,這些都與我無關,你自己的問題自己忍著。“中國大爺”倒更像是“中國刺頭”。
一個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其實是用法度和文明來維系的,享受著權利的同時又承擔著各自的義務。你既無道,憑什么要求別人有義呢?這種敬老即便得到了又有什么味道呢?如果座位也是僧多粥少的一種資源的話,相比于年輕人的身強力壯,老年人所能依賴的只能是道德和文明,而這樣的所作所為恰恰是在削弱這一群體的權利,損人一千自損八百,難不成你每一回都打人攔車去?這并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一旦社會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占了上風,最受傷害的是弱勢群體。
不管是對讓座還是對廣場上的噪音,社會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寬容的。不讓座的新聞常有,可現實中一個顫巍巍的老人上車,還鮮見沒人讓座的;廣場上大媽們跳舞,那么大的動靜,除非情不得已,也鮮有人跳將出來阻止的,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國人在敬老這一方面,其實未見得有多不堪,你跳就跳了,大不了搬家,你罵也罵了,大不了當沒聽見。不然,你去紐約的居民區里、小廣場上撒開步子跳跳看?
凡事都有個度,過了你就是在逼別人作出無奈的選擇,并且你打人、攔著車不讓走,其實是有法律管你的。若較起真來,只怕對自己未必是什么好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