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減災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已緊急啟動國家相應等級救災應急響應,并組成聯合工作組緊急趕赴災區,協助和指導地方開展抗震救災,做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10月7日云南普洱景谷發生的6.6級地震中,由普洱市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及時發出警報,提前15秒向普洱市預警,提前67秒向昆明預警。
■記者連線
震中一半商店開門了
昨天下午,北京晨報記者電話連線了正在震中永平鎮做通訊保障的工程技術人員方振武。昨天凌晨1點左右,方振武和20多名同事連夜從普洱趕到永平鎮,“來震中的路上雖然是晚上,但是還是可以看到有很多處山體滑坡,路面被震開裂。”方振武說,從外界通往永平的道路雖然沒有被完全阻斷,但通行能力因山體滑坡受限,只有越野車才能勉強通行。
記者電話連線方振武時他的位置在永平鎮鎮政府門口,據他觀察包括鎮政府在內的部分建筑有不同程度裂縫。從昨天上午開始,街道上的小商店陸續開業,“大約有一半兒商店開門了,大家的生活物資暫時不成問題。”不過由于余震不斷,很多居民不敢回家居住。
古茶樹受損正在統計
普洱茶近年來備受追捧,而景谷縣則是普洱茶重要的產區。昨天下午,北京晨報記者從普洱市茶葉局了解到,各茶園負責人已經開始上報茶園受損的情況。景谷縣茶葉辦相關人士也表示,景谷的古茶園大多位于小景谷,也就是景谷鄉、鳳山、正興等地,距離震中大約有幾十公里的路程,具體的受損情況正在統計。
公開資料顯示,景谷縣有古茶樹(園)面積98490畝,其中,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園30042畝。
云南各機場運行正常
記者了解到,云南機場所轄昆明、普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思茅、芒市、騰沖等機場設施設備完好,運行正常無影響,可保障正常飛行。
記者從東航了解到,地震發生后,東航云南公司于前日22時6分啟動應急救援響應機制。昨日凌晨零時13分,東航首架馳援災區航班MU7691搭載救災工作組88人緊急飛赴災區。凌晨2分06分,第二個救災航班MU7693搭載133名救災官兵和15只搜救犬飛赴普洱。至昨天下午,東航共有8個航班支援災區。
重要指示
全力以赴
搶救受傷群眾
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有關地方和部門要全力以赴搶救受傷群眾,要求駐地解放軍、武警部隊等有關方面迅速投入抗震救災,妥善做好群眾避險和安置工作,加強余震監測預報,密切防范次生災害發生,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統籌做好魯甸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確保受災群眾安全過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和地方迅速核實災情,全力以赴組織搶險救援和傷員救治,盡快組織搶修受損的基礎設施,抓緊調運救災物資,嚴密防范次生災害,千方百計減少人員傷亡,及時發布災情信息,維護災區社會秩序,安定人心。
■專家分析
三大原因導致傷亡小
此次景谷6.6級地震與8月3日魯甸6.5級地震相比,死亡人數差距巨大,地震專家分析指出,主要和農村民居結構、震區人口密度、當地地形地貌等有關。
云南省地震局局長皇甫崗解釋說,景谷當地的民房多為穿斗木質結構,抗震性能強。此外,當地生態環境好,森林覆蓋率超過70%,致使地災較弱。據資料記載,滇西南地區同等級的地震烈度普遍比滇東要低一度。“這與滇西地區是花崗巖堅硬基底有關。”皇甫崗說。而魯甸地震發生時正處于雨季,當地處于高山峽谷地帶,地震后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危害較大。
人口密度小,也成為傷亡相對同等級地震較少的原因。據了解,地震發生所在的滇西南部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8人,而魯甸地震所處的滇東地區人口較為密集,根據2012年統計的人口數據,魯甸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292人,是此次震區人口密度的6倍。
兩個地震無直接關聯
據云南省地震局專家介紹,此次景谷6.6級地震和不久前發生的魯甸地震沒有直接關聯,可以看作獨立的地震事件,但和整個大區域的動力作用有一定聯系。今年在云南境內已經發生盈江地震、魯甸地震,因此屬于防震減災重點地區。
震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云南省地震局等單位的專家,利用視頻會商系統組織了緊急會商,研究了該地區地震活動特點,會商認為在震區近幾日內應注意防范5至6級較強余震的發生。
專家介紹,景谷地震破裂機制屬于走滑行破裂。該地區以北西向的瀾滄江斷裂為主體構造,現今構造活動十分強烈,是云南6、7級地震的高活動區。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圍內,有記載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7次,其中1900年以來發生25次。1900年以來,100公里范圍內發生5級以上地震38次,6級以上地震12次,7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的地震是1988年11月6日瀾滄-耿馬7.4級地震。
晨報記者 吳婷婷 韓娜
綜合新華社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