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罪名”,鮑鳳山與另外3個同村村民,被關押了35天后,被判有罪,但不予以刑事處罰。
這兩起因耍猴而起的波瀾,令新野猴戲的傳承人趙增舉更加擔憂新野猴戲的命運。雖然2009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新野猴戲在全國演出時的環境卻越來越差。
甚至在有著數百年猴戲傳統的村莊里,年輕人也因耍猴戲辛苦、不掙錢、被人看不起而不愿意再以此為生。
鮑鳳山是新野縣樊集鄉鮑灣村人。今年9月23日,他被千里之外的黑龍江東京城林區基層法院判決犯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罪,不過免去刑事處罰。與他一起受審的還有他的親弟弟鮑慶山,以及同村村民田軍安、蘇國印。
之前,這些以耍猴戲為生的人,也曾經屢次因“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被驅趕。只是這次要比他們想象得嚴重。
7月9日那天,鮑鳳山與田軍安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鬧市區耍猴表演時,森林公安突然到場。因鮑鳳山拿不出野生動物運輸證,被帶走,關押。
這場變故令膽小的鮑鳳山措手不及。因為等他被解除羈押,到動物園找到自己的獼猴阿丹時,它已經死去,被冷凍在冰箱里。
鮑鳳山哭了。
這只獼猴是他父親交給他的,陪著他走南闖北12年。“其實阿丹是一只公猴,但由于自幼聰明,從小愛藏在我兜里跟著我出去玩兒,我就給它取了個女孩兒名。”
這4個農民與新野縣猴藝協會會長張俊然,都不認可非法運輸野生保護動物的罪名。目前提起上訴,要為新野猴戲正名。
被判有罪的耍猴人低聲下氣走江湖
鮑鳳山所在的新野縣,一直被稱為猴戲之鄉。僅鮑灣村,就有40多戶村民現在仍以四處耍猴戲為生。
該村村民楊林貴也是一名老藝人,已經58歲,曾被《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馬宏杰跟拍了十多年。楊林貴說,耍猴藝人從過完農歷年開始,就在河南、河北附近耍猴戲,一直到田里的麥子成熟,才回家收麥。之后再一路向北,到天涼快的地方去耍猴,一直到秋收再回家。秋收之后,他們就收拾行囊再到南方城市賣藝。
他們管耍猴戲叫走江湖。秘訣就是“低聲下氣”。有一名藝人聽說了鮑鳳山的遭遇后,說可能是在面對森林公安詢問時,說話不好聽了。因為很多耍猴藝人都遭遇過警察、城管甚至保安的驅逐。
鮑鳳山說,在遇到牡丹江森林公安之前的一場演出,不到一個小時就換了四個場地。這種情況,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楊林貴仍然記得在外地耍猴的一次經歷。當地森林公安到他的演出現場,將他帶回公安局。最終他買了兩包煙之后才被放了出來。
比起公安等執法部門的驅逐,藝人們更害怕是路人的搗亂。
10年前的冬天,楊林貴與兩個同鄉在廣東佛山的一個都市村莊里耍猴戲。一個年輕人拿棍子捅正在耍戲的獼猴。楊林貴不高興了,說了一句,“老鄉,你怎么這樣?”
這句話居然激怒了那個年輕人。楊林貴被年輕人喊來的幫手圍在中間拳打腳踢。“我不敢動,有個人用磚頭打我的頭,血直流。”楊林貴說。
后來,圍觀的群眾報了警。楊林貴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對警方的詢問,他用手捂著流血的頭,不承認有人打了自己。“最后縫了四針。”楊林貴說。
難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很早之前,新野猴戲的境遇要比現在好過得多。
新野縣是有名的猴戲之鄉,相傳東漢時期新野就已經出現獼猴。佐證就是近年來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上,人、猴、狗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畫面屢見不鮮。明清時期,新野猴戲就已經非常流行。當時,耍猴人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糊口的生計門路代代相傳。
很多媒體曾報道稱,新野猴戲被評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只是省級,2009年才評的。”新野猴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增舉說。耍猴戲的人主要集中在新野縣的樊集、施庵、沙堰三個鄉鎮,現在只有1000多戶在耍猴戲。
張俊然說,多年前僅鮑灣村就有500多戶耍猴戲。當時他聽老人們講過一個場景,耍猴藝人在農閑時會到新野縣城乘長途車去湖北襄樊(現湖北襄陽)耍猴戲,人太多了,大巴車都運不過來。
不過,現在耍猴戲的人大都是老一輩人。馬宏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耍猴戲的藝術價值已經越來越小了。
楊林貴也明顯感受到了這種變化。30年前,他最初接觸猴戲時,耍猴都要唱戲,并讓猴子戴面具、穿戲服,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現在耍猴就是人猴互相打鬧,否則就沒有人看,掙不了錢。
多種原因作用下,新野縣的年輕人對猴戲越來越不感興趣。他們覺得,耍猴戲辛苦,不掙錢,而且總被人當成要飯的,看不起。
是否還能靠猴吃飯?
張俊然一直在為鮑鳳山等人的事兒奔波。2009年,他成立了一個猴藝協會,旨在幫助藝人維權。其實他還有一個想法,想把散亂的新野猴戲藝人組織起來,統一管理。他說:“這對藝人來說是好事,對我也是,因為將來我可以收會費。”
張俊然說,鮑鳳山等人的遭遇或許是個好事,因為這或許是一個機會,能讓大家意識到,外出耍猴戲可能會遇到各種風險。
他希望借此機會能解決新野猴戲這種傳統藝術形式,同動物保護觀念之間存在的一些矛盾。
在張俊然家旁邊,有一個猴王廟,相傳是西游記作者吳承恩修建的。據清史記載,吳承恩曾在新野做過縣令。因此有人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的靈感就來源于新野的獼猴。
這畢竟只是傳說,不過新野很多人確實是靠猴吃猴。也正因為這樣,按照新野縣的傳統,獼猴就像家人一樣,吃飯時先讓猴吃,然后人才能吃,因為獼猴是自己掙錢的門路。等獼猴老去,無法表演時,主人需要為它養老送終,埋在自家的田地里。
“我們的獼猴都是祖代傳下來的。”鮑鳳山想起他的阿丹,沒有像其他老去的獼猴一樣,被葬在田里仍心存愧意。
鮑鳳山說,他的兒子正勸他不要再耍猴戲,或許真的要改變靠猴吃飯的日子了。
明日看點
耍猴戲是舊俗陋習,還是文化遺產?當猴戲到處受阻時,耍猴戲的人該以何為生?當文化傳承與動物保護碰撞時,猴戲將面臨怎樣的命運?請繼續關注明天的《河南商報》。河南商報記者程國昌/文唐韜/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