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成果2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蘭州大學的董廣輝副教授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們對青藏高原53處古代人類遺跡的動物骨骼、植物遺存及人工制品進行了研究,旨在“認識古代人類是什么時間,以什么樣的生計模式(如:狩獵采集、粟黍農業、麥作農業、游牧等)擴散到青藏高原的哪個(海拔)區域,是季節性活動還是永久定居?”
研究表明,古代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可能分為三步。第一步,距今約兩萬年至約5200年前,舊石器人群在青藏高原進行低強度的季節性游獵;第二步,距今約5200年前至約3600年前,粟黍農業人群在青藏高原東北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地區大規模永久定居;第三步,距今約3600年前以后,農牧混合經濟人群向高達4700米的高海拔地區進行大規模擴張。
研究顯示,大約距今6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粟黍農業快速發展,隨后人口迅速增長,迫使一部分人群沿黃河及其支流河谷向西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這部分人群以種植粟黍(谷子、糜子)為主,而粟黍的生長受溫度限制,因此當時人類主要定居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區。
距今4000年前左右,歐亞大陸東西兩側文化交流增強,起源西亞地區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和家畜羊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又促使青藏高原東北緣黃河谷地的人群于3600年前左右向更高海拔擴散,其中大麥成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人類依賴的重要食物來源。
“這項研究厘清了古代人類向世界最高海拔地區擴散過程的時間框架,對理解人類如何適應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極端環境,以及認識主要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生活的藏族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董廣輝說。
參與研究的還有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記者林小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