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常溫奶會重蹈嬰幼兒奶粉覆轍嗎?
如同電影《終結者》中那句著名的臺詞:“我會回來的!(I will be back!)”,在2014年的“雙十一”電商大戰中,出現了一個看似“高大上”新品類的身影——進口常溫奶,如德國純牛奶、新西蘭原裝進口奶、意大利半脫脂牛奶……
撤離中國市場10年后,以常溫奶為代表的進口牛奶開始了又一次大規模“入侵”。此前,它們只是通過進口代理,小規模地出現在中國的超市里。
今年“雙十一”,進口常溫奶攜手它們的小伙伴洋奶粉,與國產品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卡位戰。
根據天貓的數據,進口常溫奶出乎意料地成了一個個爆款。以安佳牛奶為例,僅僅在天貓上開搶一個小時內,就創下了247萬元的銷售業績,僅250mL×24盒包裝的全脂UHT純牛奶就賣出15737件。
中國乳業引以為傲的常溫奶市場,會步嬰幼兒奶粉的后塵,被進口乳企奪去半壁江山嗎?
第一次“戰爭”:
外資品牌因“水土不服”鎩羽而歸
“這是進口常溫奶第二次發力中國市場,在十幾年前,以帕瑪拉特(Parmalat)、雀巢、美國卡夫等為代表的洋品牌,都曾經氣勢洶洶打開過中國市場的大門,但是,都因為水土不服鎩羽而歸。” 乳業專家、北京普天盛道董事長雷永軍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資料顯示,意大利著名牛奶公司帕瑪拉特于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淘金,2001年7月,帕瑪拉特和南京奶業集團出資7000萬元設立南京帕瑪拉特乳品公司。同樣的,還有彼時排名全球前三的美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1993年與北京農物局合資,共同設立北京卡夫食品公司,產品包括干酪、超高溫奶、酸奶及奶粉等等。
然而,無論是帕瑪拉特還是卡夫,打開中國市場大門后,表現頗為糟糕。如南京帕瑪拉特,由于產品定位、企業管理和市場開拓等多種因素,始終處于嚴重虧損狀態,成立不到兩年,虧損已達2700萬元;北京卡夫成立整整7年,在中國奶業市場沒有一分錢贏利,于2001年被北京三元收購。
雷永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這次外資開墾中國常溫奶市場失敗,以2004年帕瑪拉特退出中國市場為標志結束,此后的5年內,再沒有一家外商宣布要在中國做常溫奶生意。”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第一次外資常溫奶進入中國市場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對當時中國市場認識不足而致。一來,它們堅持高端路線(當時的單盒牛奶定價都在4元以上,遠遠超過國人的購買力)。二來,隨著本世紀初中國乳企的快速成長,不少地方奶企利用便捷、新鮮的牛奶,從各個渠道滲透當地市場;遠渡重洋而來的進口牛奶顯然缺乏這樣的地利。動輒超過兩個月的運輸時間和過高的價格差,直接導致其在中國市場敗走麥城。
近四年進口常溫奶再現“井噴”
盡管帕瑪拉特警鐘聲響猶在,但是巨大的中國市場誘惑還是讓洋品牌們卷土重來。
10年后的中國市場,不但進口牛奶的價格出現了較大降幅,而且渠道也日益暢通——與10年前動輒上月的鋪貨速度相比,進口牛奶可短期內進入中國消費市場。如2014年5月,中澳就澳鮮奶出口中國快速通關達成一致,澳大利亞鮮奶可以在7天內運抵中國,比此前20多天的時間大大縮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