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雷山縣望豐鄉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環境立縣、旅游強縣”發展主戰略和全力打造“全國旅游名縣、貴州茶葉大縣”發展基調,立足實際,通過采取四措施穩推“立體農業”促進“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是調整結構,固陳推新扶優產業,推行四產聯動。茶葉是該鄉傳統產業,如何放大這一傳統產業,帶動群眾致富,是該鄉工作的重點,為此,該鄉堅持規模化、集聚化,推動了茶葉走上從分散種植向集中發展、又迅速向規模連片的高效發展之路。對此,該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做大傳統產業和調整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主要出路,按照因地制宜和固陳推新的原則,大力發展茶葉、果品、畜牧養殖和玫瑰花四大產業。在茶葉發展上,以望豐村為中心,聯合發展烏江、五星、烏的等村,連片發展,擴大規模;金秋梨以望豐村的1000畝荒山荒坡為主;楊梅以公統村1050畝連片發展;養殖業以生豬為主在烏江村、青山村發展;玫瑰花以烏迭村、望豐村為主在500畝茶葉基地套種。
二是培育大戶,創新模式發展產業,能人效應帶動。該鄉黨委、政府在能人效應上做文章,重點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經濟基礎、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種植、養殖示范大戶,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紀人和農業實用人才,通過致富能人承包荒山開發種植特色產業,以點帶面推動全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過采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基地+農戶”,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社+農戶”,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戶”,以茶葉產業園區帶動的“標準基地+示范農戶”等發展形式,帶動該鄉各村農戶利用熟土、農田、果園、荒山大面積發展茶葉、果品、藥材等農特產業。
三是創新管理,利益聯結壯大產業,農戶相互促動。該鄉黨委、政府積極探索特色產業基地管理新模式,針對基地面積大、管理難度大的實際,以及農戶基地分散、零星,管理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借助尚有縣級種茶補助政策和現行“集團幫扶·整鄉推進”地產茶園改造等扶助政策,制定基地管理措施與農戶利益機制相結合,施行“聯保管理”制度。在望豐、烏江、烏的等3個茶葉專業村探索了“聯保管理法”模式,各村所有茶農自愿以10戶為一組,每組由1名黨員或村組干部任組長每月組織該組茶農對本組的茶園管理進行檢查,對管理差的茶農限期整改,對茶園管理差、未實施有效整改連續3次以上的茶農將取消種茶補助;各組未對茶園管理差的農戶進行限期整改達3次以上的,取消全組茶農補助。如:烏的村已成立25個聯保管理組,共有259戶茶農加入,且茶農掀起自覺投入人力、物力對茶園進行除草等管理高潮,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拓寬渠道,品牌戰略提升產業,市場經濟拉動。該鄉以特色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牽頭,種養大戶參與,形成“產、加、銷”一條龍銷售模式,大力拓寬生產銷售渠道,產品遠銷北京、浙江等地。實施農特產品品牌戰略,通過名牌帶動提升產業知名度,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目前,該鄉已實現“茶、果、畜”的“一鄉一產”格局,實現望豐村茶葉和金秋梨、烏江村茶葉和生豬、公統村楊梅、排肖村獼猴桃、掌窩村中藥材和核桃等“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目標。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陸勝彪、楊國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