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二十多年,出自非遺傳承人王國春手下的銀器不計其數,其作品也屢獲國內外產品設計獎項達60多項,但最近其精心打制的一件銀質背簍,就以精美的造型和高超的銀飾制作技藝,再次刷新了他的創作生涯,產品還未完工,就讓人贊嘆不已。
這件銀背簍高53厘米,最大直徑45.5,共耗費13斤純銀材料,4名銀匠耗時4個多月才基本完工。產品造型別致,工藝精湛,民族特色突出;苗族壽紋,苗繡繡片造型以及花、鳥、魚、蟲等苗族特有的圖騰元素盡收其中;其中種類超過30多類,包含部件達1000多件;而最為讓人拍手稱絕的是,工匠用掐絲、編絲,盤絲,亂絲等工藝,把各種圖騰元素相互拼接,相互包含,又不斷演變出新的圖騰樣式,讓人眼花繚亂。
王國春介紹:其圖形有小錦雞,蝴蝶媽媽,太陽花,苗族里的楓香葉花。苗龍、苗鳳,孔雀等等。產品的創作,最先源于湖南省湘西客戶的訂制,在與客戶的交涉中,王國春建議以獨具湘西地域特色的背簍為創作原型,得到客戶認可。然而,我們常見的背簍都是竹編飾品,想要純手工打造銀制背簍,僅構思設計,就花了王國春一個多月的時間。
考慮到訂購方也在出售自己公司出產的銀飾品,王國春靈機一動,決定在突出作品藝術價值的同時,也附以一定的營銷意義,讓人們在欣賞背簍藝術的同時,也尋覓到苗族特有的文化藝術和自身產品的蹤影,從而發揚民族文化精髓,提升自身品牌效應。
銀背簍不可能像竹編背簍那么容易,據工匠們介紹,工藝中最難的不是讓人眼花繚亂的各類圖騰,而是背簍的兩條背帶及框邊部位,由于從未嘗試過銀條編織,這其中的工藝難度和銀條的調配加工,又讓大伙琢磨了一個月,為了編好銀帶子,工匠們事先用銀條,試著編織籃子造型,經過一遍遍的嘗試,才攻克下難度系數最大的框邊和背簍帶子。
據悉,作品還將鑲上600多顆寶石,再以景泰藍點綴,作品將收入湖南湘西博物館珍藏。(吳昌連 秦浩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