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哦,你找潘年熙?就是那個‘娃娃’老師,他在政教處!”
提起潘年熙,劍河民族中學的師生都知道,雖然個子小,但名氣很大,一點也不‘娃娃’。
凡是熟悉潘年熙的人都知道,其實這個‘娃娃’老師平凡之中不平凡,除了教學質量成績年年拿前列之外,參與學校管理也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理解來看,這些都得力于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
備課中的潘年熙
1999年,貴州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后,除潘年熙以外,其余的新生都分配到鄉鎮中學任教,而一向在校成績很優秀的他,卻被分配到了太擁小學,他無怨無悔服從組織的安排到了太擁小學。
到了太擁小學后不久,剛剛組織學生搞好班級衛生,課本都還沒有見到,又接到當地政府的通知,由于太擁鄉久儀小學老師嚴重缺乏,急需派他到那里去支教,此時他又卷起行囊坐著農用的拖拉機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了久儀小學,而他教學生涯也便從此正式拉開帷幕。
久儀小學地處偏遠、山高路陡,學校嚴重缺水、缺電,但是他從不埋怨,兢兢業業的工作,教學中除了給班上的學生上語文和數學這兩門學科以外,還結合自身的優勢利用課余的時間給學生上簡單的英語,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歡。
潘年熙在上課
就在當年9月10日教師節的那天,剛剛安頓下來的他又接到組織的安排,需要調到南加中學任教。南加與太擁,一個西南、一個東南。那年的教師節是他記憶最深的教師節,因為家長和學生知道這一消息后,都紛紛前來送別,很多班上的學生一直追隨著他乘坐的農用車奔跑,邊跑邊喊,一直跑……并高聲叫喊著:潘老師你要回來看我們。此時,淚水模糊了他的視線。
告別了太擁小學和久儀小學,他先后在南加中學、盤溪中學、劍河民族中學任教,這一晃就是16年。
“領導多安排工作給自己,是對自己的信任,要做就做好。”這句話是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由于工作突出,他相繼擔任過班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級長、教務副主任、政教副主任等職務。
潘年熙在輔導學生
翻開他的抽屜盒,里面放滿了榮譽證書。
2014年高考成績獲得黔東南州教學質量貳等獎,劍河縣高三年級政治學科教學質量壹等獎,優秀班主任、先進德育工作者,2014年縣級優秀班主任,2007年盤溪鄉優秀教師、2008年劍河縣優秀教師,貴州省優秀論文評選2012年貳等獎、2013年壹等獎、2014年壹等獎,2015年貳等獎,黔東南州優秀論文評選2012年壹等獎、2013年兩次壹等獎……2013年獲黔東南州高中政治優質課比賽貳等獎。
“我視榮譽為生命,這些能鼓勵自己勇往直前,奮斗不止。”潘年熙說,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他愛得如癡如醉的事業和學生。
2002年至今,他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他以火熱的激情感召學生,以真摯的愛心滋潤學生,深入細致地做學生思想工作,向高校輸送了許多優秀的人才。2014年高考中所帶班級高三(9)班二本上線率98%,一本上線率30%,實現了劍河縣高考的多項突破,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突破、一本上線人數突破、600分以上突破、本班5人600分以上、名校錄取突破,多個學生先后被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治青年學院、西南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中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院校錄取。
潘年熙在作學生思想工作
他愛自己的學生勝過自己的孩子,總是每天早讀前就到教室門口迎候學生與學生一起早讀,并時時的問學生吃早餐沒有?中午由于有些學生到教室午休,他總是擔心因教室吵鬧而影響學生午休,所以他中午也就早早地趕到教室,一邊備課,一邊靜靜地看著孩子們午休,生怕有一點吵鬧而把他們吵醒,晚自習熄燈后教室早已靜悄悄,可他總是放心不下班上的學生,擔心因個別學生心情不好而在教室里,所以他總是習慣性地在熄燈后還去教室看一看,之后再去學生寢室看望學生,待所有學生睡好了他才安心回家,到家時家人早已進入夢鄉。
13年的班主任工作他總是日復一日地早出晚歸,早上起床時家人還在夢鄉里,晚上回到家時家人又進入了夢鄉,但他無怨無悔并非常喜歡著。“當班主任看到自己的學生一個個地從自己手里走進大學,那簡直是一種享受,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欣慰。”潘年熙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每當學生在生活、學習遇到困難時,自己得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給予及時幫助。
班上的龍秀燕同學,由于高考壓力大,晚上睡不著覺,吃不下飯,身體日漸消瘦,口腔嚴重的潰爛,加上服用的中藥難聞的味道和難咽的苦味,她一次次的嘔吐,潘年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次的帶著學生往返于學校和醫院之間,最讓潘年熙揪心的是龍秀燕同學每次月考后成績不管是少于田曉雨還是陳秋霞都要暗自流淚,為了鼓勵學生他總是放棄休息的時間拿著學生的試卷,和學生一起找出學生的得分點和失分點,并制定出下一步的措施,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努力和鼓勵,在2014年的高考中龍秀燕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十大名校中山大學。
還有陳秋霞同學,由于上年高考發揮不好,于是由州民族高級中學轉入他班就讀,面對高考她同樣壓力很大,為了激發她的斗志,在每次州、省組織的考試中,潘年熙都會第一時間拿出她的成績來與周圍的錦屏中學、黃平中學、天柱民中的高手相比,找到她的閃光點鼓勵她不斷超越,終于在2014高考中以文科全省第180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山大學。
潘年熙愛生如子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時為了解學生情況,他晚上還多次與學生在寢室一起過夜,中午多次與學生在食堂一起就餐。其中學生陳秋霞在來信中說:“潘老師您比父母還親,我將永遠想念您,老師不過我還想告訴您,您不僅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師母的丈夫,更是您女兒的爸爸,希望您在工作時請抽出一點點的時間陪伴她們。”
潘年熙不僅熱愛學生,還是一個樂于工作、善于學習、敢于擔當的人。2008年從盤溪初級中學選調到劍河民族中學任教后,面對陌生的高中教材,他刻苦專研,他沒有什么愛好,平時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中,在家里除了看一點新聞聯播之外,大多數的時間都呆在書房里,哪怕是家里有親戚來訪,吃完飯后不是去學校,就到書房里去了,以至親戚朋友都說他很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能勝任高中的教學工作。
在2009年參加黔東南州中小學教師教材教法考試和課堂教學能力測試中榮獲貳等獎。2008年開始擔任年級副級長兼班主任主持年級組工作,該級學生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在黔東南州教育教學質量評比中學校獲得“培優提出獎”和“提高獎”,2011年繼續擔任年級級長兼班主任和政教副主任,該級學生在2014年高考中成績突出,在全州教學質量評比中學校獲得教學質量壹等獎。他到高中任教8年主持了三屆年級工作,高考成績兩次實現了輝煌,2017年的高考正在奮斗之中。
他從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到一個優秀高中老師的轉變,無不與其敬業和敢于擔當的精神息息相關,8年來,潘年熙深深的知道一個年級級長的責任和擔子,高中8年教學中他把學校當成家,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為了年級的教育教學他舍小家顧大家。
2014年高考在即,學生前途不能耽誤,為了學生能勝利高考他時刻不離開學校,堅守在教學和管理的一線上。而此時家里接連發生不幸岳父突然癱瘓不能行走,經貴州省人民醫院確認是嚴重的股骨壞死急需做股骨移植手術,作為女婿的他本應該前去看望照顧,但他只是電話安排妻子在醫院照顧老人,直至老人康復出院到家,一個月的時間全是妻子在承擔,在醫院里岳父大小便的清洗,一天三餐的準備,每天晚上的翻身、側位等全落在妻子的身上,他卻沒有離開學校半步,一心撲在高三的備考上。
而此時,不好的消息一個接一個。父親由于長年勞累積勞成疾也住進了劍河縣人民醫院,伯父患上嚴重的尿毒癥住進了黔東南州人民醫院。
由于年老體衰加上不斷的藥物治療,伯父身體一天天衰退,骨瘦如柴,后期根本不能吃下一點東西,加上病毒的侵襲晚上根本不能入睡,不斷的說胡話,痛苦難忍時還不停地惦記著潘年熙,希望他此時能出現,因為伯父最喜歡這個侄兒了。時而清醒、時而糊涂,需要人不斷地安慰和給他不斷的翻身,以及大小便的清倒等。作為侄子的潘年熙本應該前去照顧替大哥分擔一些,但他還是選擇了學校和學生,依然沒有離開學校半步,直至臨終前接到伯媽的電話:“年熙,你伯快不行了趕快來。”此時潘年熙才急沖沖地從教室跑回家,到家時伯父直會眼睜睜地望著潘年熙,已經不會說話,不久就是這樣靠著潘年熙離開了人世。
2014年6月4日天蒙蒙亮,劍河縣盤溪鎮下起瓢潑大雨持續要幾個小時,潘年熙老家斗我村突發特大泥石流,房屋倒塌、道路、通信沖斷、房子被淹埋,留在家里年邁的父母一時聯系不上,后來才得知由于雨勢來得太迅猛,他們已經跑到了空曠安全的地帶,跑得太急而忘記手機在家里,此時他們已經持續站在雨中已經是幾個小時了,家里早已釀成大海無家可歸。馬上高考怎么辦?潘年熙強忍著眼淚電話安頓好兩位老人在親戚家,繼續堅守在備考的一線上,直至高考二本錄取結束才放心回家看望父母。
他是一個熱愛教育的人,送走了2011屆、2014屆的學生,很多人都認為他可能要休息了,但他依然繼續著年級的管理、班主任工作,繼續引領著2017屆全體師生奮斗,續寫劍河民族中學的輝煌,2014年高一新生剛剛進校,學生對高中生活不太適應,為了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他又開始拼命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年級的教育教學管理中,他把學校當成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為了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他又一次舍去很多很多,2014年10月母親由于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患上嚴重的腰椎間盤膨出,腰椎骨質增生,神經被壓迫引發的劇痛讓母親根本難以站立行走,住進了貴醫二附院,住院期間護理全部落到年邁的父親身上,作為孝子的他卻在忙碌著年級的管理工作。
2014年12月家里不幸又一次接連發生,三奶奶、大舅媽先后因病去世,為了不耽誤上課他一天都沒有請假。他雖然沒有盡到晚輩的孝道,但得到了家人極大的支持和理解,用他父親的話說:“孩子好好工作,他就高興了”。
正因為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加上他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換回了學生一天天的進步,今年他所帶的班級在年級組織的四次月考中,三次獲得年級第一名,在上期期末統考中又一次獲得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年級前10名有6人在他的班,前20名有12人在他的班,看著學生的成長他的臉上布滿欣慰的笑容,期待著2017年高考的豐收。(楊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