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海小雨,氣溫比前一天驟降12攝氏度。這是外灘擁擠踩踏事件發生的第七天,不少遇難者親屬和民眾來到外灘陳毅廣場,悼念逝者。
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左右,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嚴重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遇難者大多是學生和年輕人,當晚他們準備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方迎接新年。
早8點前,已有大批市民簇擁在陳毅廣場。6日的陳毅廣場,秩序井然。陳毅塑像下的獻花區,被四五層欄桿包圍了起來,欄桿一直延伸至廣場南北各四五百米遠處。祭奠獻花者,得從欄桿最南邊進入,一路沿著指定的線路走向最北端出口。為了防止在臺階附近發生意外,警察拉起了一道長長的人墻,圍觀者只能站在平地上悼念。自發前來祭奠的人依然很多。
5日晚9點半,66歲的退休教師老王穿上了只在正式場合穿的黑色呢子大衣,出現在陳毅廣場。他讓兒子開車20多公里把他從家送到這里,專程祭奠踩踏事件的遇難者。他靜靜地倚靠在陳毅廣場下被警用盾牌攔出的圍墻上,兩眼注視著黃浦江對岸的明珠塔,夾著煙頭的右手不停地抖著,“我從小就在這里玩兒,以前黃浦江邊上只是攔一根鐵鏈子,現在條件這么好,你看鮮花墻、觀景臺,怎么就能踩死人了呢?”
“今兒晚上12點一過,就是頭七。”帶著12支白色的菊花、12支白色蠟燭,老王面朝陳毅塑像,三次90度鞠躬。祭奠之后,老人沒有逗留,快步離開現場。走了幾步,他卻又突然回過身,揮舞著右手,對圍觀者喊道:“多么鮮活的生命,這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悲痛!”此時,他已淚流滿面。
1月6日凌晨,上海女孩兒小袁成為頭七第一個到廣場獻花的人。她是一個在外灘附近工作的白領,事發當天,她下班回家路過廣場時,聽到警察的一陣呼喊:“有沒有懂急救的人?”平時喜歡在網上追劇的小袁,高舉右手,就往人群中擠。她曾看過一部名為《青年醫生》的熱播劇,也學過一些急救知識,希望能用自己所學在“黃金5分鐘”里救活傷者。她做了心肺復蘇,按壓心臟,但那個跟她年紀差不多、身體已經“被踩得軟趴趴”的男孩兒,仍然沒能睜開眼睛。
凌晨1點左右,小袁遇上了六七名120急救中心的急救護士。他們帶來36支蠟燭,因為夜間風大降溫一直沒能點著,接近凌晨兩點時,他們仍未放棄。這些護士全都參與了當天的急救,也親眼看著一些遇難者沒能搶救過來。她們早就想好了,子時一過,就來祭奠。
住在對面和平飯店的孫女士這兩天每天吃完晚飯后,都會從窗口朝廣場方向眺望。找不到賣花的,她只好怯怯地詢問現場維持秩序的警察:“沒花,能去拜一下嗎?”孫女士來自貴州遵義,兒子在上海讀大學,這次跨年也外出參加了活動,只不過沒來外灘。當時給兒子打電話問平安的她,也是急得不得了。
總部位于深圳的一家貿易公司,6日停業一天,以紀念一名在外灘踩踏事件中遇難的上海公司同事。這個公司的深圳老總和上海老總,帶著五六名員工從南京東路一直步行到外灘陳毅廣場進行悼念。員工們在祭奠草坪上,放上已經“折了好幾個晚上”的千紙鶴,告慰遇難者。“你不是前兩天還跟我說好要一起去外灘吃牛排的嗎?”一名員工自己喃喃著。
很多路過外灘的人,都會來陳毅廣場“彎一圈”。
一群學生模樣的人,在陳毅雕塑下,放下一些與眾不同的祭奠品——上海申花足球隊的球衣、橫幅和圍巾,他們放下一張白底黑字的紙,上面寫著“2015,我們與天堂的你一起等待:申花是冠軍”。
6日上午11時,小袁向公司請假再次來到廣場獻花。她心里總放不下這件事,想著萬一能碰到那位逝者的家人,還能告訴他們男孩兒最后的情況,以及那句一直想說的“對不起,我沒能救回你們的親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