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度在經濟、外交等方面的表現令外界普遍看好。有報道稱,IMF預測2016年印度GDP增速將超中國;而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等國外交上,印度也以“平衡外交”獲各方好感,儼然成了“世界的寵兒”。那么,印度與各大國的關系究竟如何?中國和印度有哪些矛盾?中國應向印度學習什么?中印關系的未來如何?為此,環球網評論頻道特邀請到三位前資深外交官,進行深入探討,為我們了解“一個真實的印度”提供途徑。座談會系列文章分四期推出,敬請關注!
議題二: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哪些矛盾?
中印矛盾可概括為4個“T”
鄭瑞祥(前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印度以前的駐華大使在美國做客座研究時,曾講“中印關系用一個詞形容就是Complex,就是‘復雜的’關系”,意思是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既有共識也有分歧,既有互利共贏也有利益摩擦,中國的說法要加一句,“既有共識也有分歧,共識大于分歧”,“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多于競爭”。有點矛盾和分歧很正常,結盟的國家之間也有矛盾。問題是存在的,但不能把主要面掩蓋了,因為主要的方面還是合作和共識。
總的來說,中印矛盾可以概括為幾個“T”。第一個“T”是“Territorial dispute”,邊界矛盾;第二個“T”是trade in balance,貿易逆差和貿易摩擦矛盾;第三個是“Tibetan”,就是西藏問題;第四個,“Trust discredit”,也就是“戰略疑慮”。
印度對中國的戰略疑慮還是比較多的,為什么呢?因為它相比中國較弱,而中國發展比較快。90年代后期我們的GDP是它的兩倍,現在四倍都不止了,這樣確實難免讓它在心理上有所顧慮。印度的媒體,印度的所謂戰略家,尤其是退休軍官,他們的“中國威脅論”始終還是有市場的。而對于中國,我們的媒體也有時候說印美走近了,遏制中國。印度人也會倒過來說,你們中國人同美國關系那么好,我還感覺到奇怪,你們說對我們印美關系有想法,你們中國不是努力同美國搞好關系嗎?那印度就不能同美國搞好關系嗎?我認為這種敏感是沒有太大必要的,因為每個國家都要同很多國家搞好關系。
要搞好中印關系,中國應防止“瞧不起印度論”
王嵎生(前中國駐尼日利亞、駐哥倫比亞大使、前APEC高官):正像王毅會見莫迪時說的,“鄰居無法選擇,但友誼可以培育;問題無法回避,但答案可以創新;歷史無法改寫,但未來可以塑造”。比如對于邊界問題,我們釋放我們的誠意,矛盾問題的解決自然會水到渠成。中印雙方都很注意掌控邊界的大局,希望能維持一個和平和穩定的狀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事情,都要顧全大局,不能因一點小小的風波影響大局。
中印兩個大國雖然有很多共同點,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非常多的國家等,但處境很不一樣,意識形態也有很多的差異,各自都有關系更密切的鄰邦,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要相互關照對方合理的核心利益。一次座談會上談到,我們跟中亞發展關系,俄羅斯怎么想呢?畢竟它認為那是它有影響力的地方。而如果中國跟南亞國家發展關系,也要考慮印度的利益。同樣,印度與其他國家發展關系時也要考慮到中方合理的利益。另外,美國和日本右派不斷地挑撥離間,渲染夸大甚至于捏造事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印的戰略疑慮,我們需要很好地警惕這種情況。
鄭瑞祥:我們要真心實意地工作,但真心實意的工作是一個長期和艱苦的過程,不是靠一次兩次會談,跟他解釋一下子兩下子就行的,要反復地用行動證明,我們同巴基斯坦的關系,我們同其它南亞國家的關系都不是為了包圍印度。劉建超曾對記者講過,“中國從來沒有,今后也不會使用所謂軍事或者其它手段試圖遏制印度的發展,在我們的關系中不存在戰略競爭,也就不存在‘包圍’這樣的字眼。”對西方所謂中國人“珍珠鏈”包圍印度,我們要消除它,不斷做工作,不斷表態,但這個過程很長。印度自己發展起來了,慢慢的自信心也就強一點,不會老覺得你包圍它。
另外還要提出一點,其實我認為中國要防止的不是“印度威脅論”,而是“瞧不起印度論”。你把它看成威脅它有意見,不把它當威脅它也有意見。印度人老覺得中國人瞧不起印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