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號,國家旅游局出臺實施了《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規定中指出,當景區旅游人數達到最大承載量的80%時,開始控制游客流量;一旦觸及最大承載量,立即停止售票。在導則發布后的首個十一黃金周,全國各大景區均已做好了限流方案,有的甚至選擇了十一期間全部網上售票,比如四川的稻城亞丁。而更多景區則會讓游客“緩行”。
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總經理柳晶介紹,他們具體的執行辦法是在人流達到最大承載量的75%左右時,售票、檢票都放慢速度,同時在廣場上設置大LED屏,監測整個場館人流量的實時數據。
除了限流,導流也是景區目前嘗試的方向。比如在河南云臺山風景區,當達到飽和程度時,就會錯開不同批次的游覽順序。游客程芳告訴記者,盡管沒有按照自己的規劃路線游覽,但人少了,心情也不錯:“沖著紅石峽去的,沒想到來了買了票之后直接把我拉小寨溝去了,本來心里邊還有點不情愿,不過到那看了以后景色不錯,空氣也比較清新,人也不太多。”
秦皇島老龍頭景區主任李玉梅說,每年十一長假,全國各大景區客流量都會井噴式增長,限客不是不讓游客進入景區,而是按順序進入。這樣第一能夠保證游客的人身安全,也能保證游客游覽的質量,景點人滿為患的話,游客難以感受到旅游的品質。
調查顯示,2015年國慶黃金周國內居民出游意愿為81%,比去年略高,將出現史上最大旅游客流。而攜程的預訂數據表明,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眾多景區或將超過最大承載量。為了不吃“閉門羹”出門之前,景區、旅行社提醒廣大游客最好提前預約門票。
要說限流,估計不少人腦海里浮現出的一定是十一期間故宮門前人山人海的景象。要說國內最熱門的景點,故宮當占其一。北京故宮如今已經實行了三個月的限流措施,但因為遇上了《清明上河圖》的觀展大潮,這次將迎來一場真正的“十一大考”。這場大考如何過關?
去年,某媒體在十一黃金周后發布了一份《國慶國內十大擁擠景區》盤點。其中寫道:九寨溝亂成一鍋粥、額濟納旗汽車差點開不動、麗江游客找不到一張床、張家界1800輛大巴“團團轉”、鼓浪嶼走一公里要花幾小時。而在故宮一欄,作者寫道,“三大殿所在的中軸線上,游客多得看不到地面,廣播里不間斷地播放著尋人啟事。”
根據故宮統計,每年的觀眾參觀人數,在10月2號這一天會達到“制高點”,其中2012年10月2號的18.2萬人,成為故宮有史以來單日游客量的最高紀錄。此后的兩年里,10月2號這一天,參觀人數雖然分別為17.5萬人和14.4萬人,有所下降,但依舊改變不了“人滿為患”的局面。曾有記者在門口統計,10月2號,故宮每分鐘平均進入200人。
巨大的人流,讓已經快600歲“高齡”的紫禁城和館藏文物承受著巨大的安全壓力,也極大地影響著觀眾的參觀體驗。自今年6月13號起,故宮再一次試行每天8萬人封頂的限流措施,而進入暑假以來,這個上限已經25次被打破,導致故宮提前停止售票。
而即將到來的十一,更被故宮人稱為“大考”,因為要守住這條“紅線”意味著,很可能中午12點前,人數就會達到8萬而停止售票。如果到了現場再買票,可能要吃“閉門羹”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建議,觀眾盡量錯開10月2號到4號的極端高峰日,選擇4號以后的時間參觀,并盡量通過網絡預售提前購買門票。
每天限流8萬人,包括4萬網絡預售和4萬現場售票。而為了十一黃金周能更好地預控人數,故宮決定,將網絡預售票從4萬增加5萬,其中上午可預約3萬人,下午2萬人。這也意味著,十一期間每天現場將只賣出3萬張票。
正在故宮進行的《石渠寶笈》特展在十一期間照常開放,而由于《清明上河圖》、《五牛圖》、《游春圖》、《伯遠帖》等非清代名作將在10月11號被撤下,進行換展,十一黃金周也成為不少人觀看這批珍貴畫作的最后機會。以平日里平均排隊5、6個小時推算,十一要想目睹《清明上河圖》真跡,恐怕難上加難。單霽翔建議,觀眾參觀時要加快移動速度,保持良好心態和秩序。在延禧宮和武英殿的東西配殿,展品同樣精彩,不該被武英殿主殿里的《清明上河圖》遮住了光彩。單霽翔舉例說,西配殿里的五牛圖也是非常重要的展品,它是通過修復以后變成今天這樣健康的狀態。“完整參觀的收獲會比僅看《清明上河圖》要大得多。”(張聞 丁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