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龍泉鎮立足資料優勢,搭建“合作社+農戶”橋梁,帶動“一村一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泉鎮針對自身發展產業能力不足、又難以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的現狀,思考如何在“合作社+農戶”上有新突破,并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戶變股東”方式,引導和扶持群眾發展產業。在產業選擇上,不搞“一窩蜂”,也不盲目跟從,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氣候等因素,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潛力好養什么。鎮黨委發出總動員,有條件的大力發展,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發展。
目前,龍泉鎮36個村共成立58個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290戶建立各類產業基地,馬鞍葡萄、卡拉鳥籠、白元茶葉等示范帶動強勁。據了解,馬鞍村現有精品葡萄園560 畝,采取“3322”模式,即從項目純利潤中提取30%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30%作為產業戶提成、20%用于獎勵貧困戶、20%為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戶參與的熱情高漲。2016年,該村葡萄產值達224萬元,戶均增收3.2元。卡拉村鳥籠,產品遠銷國內外供不應求,產值達650萬元,戶均增收4.6元。白元村茶葉基地規模1100畝,產值 330萬元,戶均增收2.6萬元。“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了“一村一品”發展,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又讓群眾收入大幅增加,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漸行漸寬。(楊興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