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今天距離2018年12月31日整體脫貧只有1070天了,現在州省領導都高度重視劍河的脫貧攻堅工作,所以各個小組一定要認真開展好……”1月25日,在劍河縣脫貧攻堅綜合指揮部的辦公室里,各個脫貧攻堅小組負責人都在認真匯報各自的工作開展情況。連日來,劍河縣委、縣政府以笨鳥先飛的姿態和自我加壓的做法,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脫貧攻堅難題。
劍河縣為實現社會資源與精準扶貧有效對接,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扶貧工作大格局,精準施策全力推進“真扶貧”,構建了整編8支隊伍、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發力“四個超常措施”、推動“五個一批”落到實處的“8345”脫貧攻堅體系建設模式,不斷推動脫貧攻堅加快發展。通過這個模式實行部門包干脫貧責任機制,把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包干落實到縣級領導、部門、干部身上,一包五年 ,實行“不脫貧、不脫鉤”,并將貧困村能不能退出、貧困戶能不能脫貧與部門考核、干部實績掛鉤。
據悉,該縣今年投入900萬給全縣180個行政村每村5萬元作為成立脫貧攻堅合作社的啟動資金。從2016年起到2020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成立縣級扶貧投融資擔保平臺,努力撬動“千斤”為扶貧脫貧工作提供資金支持;投入500萬元建立精準扶貧“特惠貨”風險補償基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資金作為貧困農戶貸款貼息資金,幫助貧困農戶“換窮業”。(余天英 穆文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