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鄉村振興局、民政部、人社部、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進行調度顯示,各地后續扶持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各集中安置點配套設施持續提升完善,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一人以上就業,2020 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人均純收入為 10493 元,大幅超過脫貧線。同時,各地基層治理和社區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國家發改委表示," 十三五 " 以來,我國用 5 年時間使生活在 " 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 " 地方近 1000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徹底擺脫貧困,有力推動了搬遷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助推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次調度結果顯示,當前各地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配套設施持續提升完善。目前,各地已圍繞 3.5 萬個集中安置點配套建成中小學和幼兒園 6100 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2 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 3400 余個、文化活動場所 4 萬余個,已建成農牧業產業基地或園區 8300 余個、扶貧車間 10000 余個、商貿物流產業基地或工業園區 460 余個、旅游產業發展項目 1000 余個。
二是就業幫扶扎實推進。全國已有 395.3 萬易地搬遷脫貧人口實現務工就業,基本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 1 人以上就業。16 個省份務工人數比去年增加,貴州、四川增幅較大,分別增加 11.2 萬人和 2.7 萬人。從區域分布看,縣外務工人口占比高于縣內務工人口。其中,縣外務工 217.4 萬人,占比 55%;縣內務工 177.9 萬人,占比 45%。四川、湖南、重慶、湖北四省份縣外務工占比較高,均超過 60%;新疆、青海、西藏三省份縣內務工占比較高,分別為 89.3%、84.4%、82.1%。
三是搬遷人口人均純收入已大幅超過脫貧標準。2020 年,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人均純收入為 10493 元,大幅超過脫貧線。其中,福建、安徽人均純收入較高,分別達到 15198 元和 12972 萬元。從收入構成來看,搬遷人口工資性收入占比較高。全國搬遷群眾工資性收入占 65.0%,轉移性收入占 16.8%,生產經營性收入占 16.2%,財產性收入占 2.0%。
四是社區治理體系逐步健全。全國 3.5 萬個集中安置點目前已成立 1541 個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其中村委會 562 個、居委會 979 個。圍繞公共秩序、環境衛生、鄰里互助、婚喪禮俗等群眾密切關注的事項,已有 544 個村委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占新設立村委會的 96.8%;有 965 個居委會制定了居民公約,占新設立居委會的 98.6%。有 81% 的集中安置點按照每百戶 30 平方米的標準,建設了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五是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實現全覆蓋。按照《關于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鄉村振興部門將易地搬遷群眾納入防止返貧動態監測重要內容。目前,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已實現 960 萬搬遷群眾全覆蓋,共識別脫貧不穩定人口 19.4 萬人,占比超過 2%。
六是金融支持后續發展力度明顯增強。國家開發銀行累計審批后續扶持貸款項目 216 個,輻射 156 個縣的 2343 個集中安置點,包含 77 個 3000 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區、73 個 800 人至 3000 人大型安置區,投放金額 541.2 億元,其中 2021 年投放金額 70.9 億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累計審批后續扶持貸款項目 596 個,覆蓋有易地搬遷任務的 22 個省(區、市),審批貸款金額 1321.55 億元,投放金額 811.47 億元,其中 2021 年投放金額 169.89 億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