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平縣,提起她,沒有不伸大拇指的。她靠著一股闖勁,不僅帶動了周邊的園藝產業發展,而且使本鄉本土的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路。日前,這位樸實的農家婦女也因此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她就是本周人物——趙學敏。
萌生創業夢想
1984年初中畢業后的趙學敏,由于家里貧窮,放棄繼續深造的念頭,立志在廣闊的農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于是參加了縣農廣校綠化苗木種植培訓。正是這次培訓讓她與園藝結下了不解之緣,萌生了創業的夢想。
趙學敏在為花卉除蟲
“我21歲就開始做生意,小時候家庭環境很窮,想有一天一定要出人頭地,再苦再難,拼死拼活都要去賺錢,自己當老板。”在她的創業基地,趙學敏這樣告訴筆者。
她先和朋友聯合開辦糖廠。在自己的艱苦努力下,生意慢慢進入了軌道,成了當地一名小有名氣的老板。然而,這樣的日子卻在1991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由于糖價市場突然下跌,大量收購的紅糖積壓,幾年的積蓄打了水漂。
初次創業受挫,趙學敏暗暗發誓:重新開始,一定要活出個樣子來。為了生活,她變賣了自己的首飾,決心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于是加入南下打工大軍,這一走,就是十多年。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里,她給人家站柜臺,做推銷……后來她在一家花卉園林打工,由于有基礎,人勤快,績效很好。一次返鄉,她發現家鄉變化很大,政府也很重視綠化美化環境。她敏銳的眼光看到了商機,決定回鄉創業。
嘗遍酸甜苦辣
2005年,當她說起辭職創業的事情后,全家一致反對,因為苗木種植是個長期工程,短時間內沒有收益,弄不好幾年的時間和心血都白費了。但是她沒有為此退卻,悄悄跑到縣城郊承包了農戶的5畝田,開始進行綠化苗木栽培。
創業過程中,趙學敏吃住都在花木場,一心一意撲在她種植的近萬株的桂花樹、紫荊花樹上。風吹日曬,原本俊美圓潤的臉蛋被曬得滿臉黝黑。
轉眼這些樹苗長到了3至4米高的時候,一個消息傳來,幾乎將她擊垮。凱里至施秉的二級路改道工程要征掉她一半以上的苗圃面積。她深知,國家建設一定要支持,可她實在舍不得精心呵護起來的小樹。在苗圃里,她曾多次悄悄抹淚。她移種了部分小樹,實在沒地方移植的小樹,就以低價賣了。
更是讓她永遠忘不了的是那個中秋節,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 因趙學敏一天在外面打拼,難以顧及家室的那股女漢子的倔勁,丈夫一張狀紙就離她而去。深受創業挫折和婚姻失敗的雙重打擊,趙學敏欲哭無淚,但她沒有倒下,沒有放棄。
創業挫折離了婚不說,還招來了不少閑言碎語。有人說她是出風頭,還有人說她想錢想瘋了,進了邪門……親朋好友也勸她一個女人何必那么拼呢,勸她還是做點正兒八經的生意。
但趙學敏心里更加堅定,再苦再累再難,也不能退卻。用她的話說:“人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心態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闖出種植財路
2010年春節剛過,還來不及回味與家人團聚的溫馨,趙學敏孤身踏入了舊州鎮天官寨村龍頭溝,在承租的300畝荒地上,開始實施她的開發計劃。二月里天寒地凍,荒山溝里刺骨的狂風呼嘯著刮在臉上生生地疼,滿山遍野的枯草讓人心生凄涼。
在搭建的臨時住所里,沒有水,沒有路,沒有電。加上龍頭溝離寨子較遠,白天還好說,寂靜的夜里莫名的恐懼油然而生。這個時候,一本書,一個手電筒是她心愛之物。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就著手電筒微弱的光,她翻閱了很多種養殖書籍。
她引進各種苗木和花卉品種栽培。不管風吹、日曬、雨打,每天早早起床吃一碗面條,就向基地趕去。翻土、播種、施肥、種苗、嫁接、扦插、修枝……。日復一日,昔日的荒地上,長出了整齊劃一,郁郁蔥蔥的苗木,創業夢想之花也開始盛開……
趙學敏看著自己栽培的紫薇花,笑開了花
她心中又有了新的規劃:把周邊的村民帶動起來,形成綠化苗培植產業規模。除了供應本地,還要讓外地的人都到這邊購買綠化苗木。隨后,她就傾出所有,用40多萬元的積蓄,注冊成立了黃平縣源順生態園有限公司。
最令趙學敏高興的是,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這里路通了,苗木花卉一車車運送出去;電通了,夜晚再也不用打著電筒看書;自來水通了,生產生活用水都不用發愁了……。她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4年初,為發展壯大生態園林的產業經濟,她又成立了黃平縣第一家農民園藝專業合作社,并得到群眾的積極擁護,加入的農戶一下子就有42戶,社員超過200多名。頭一年里,她就為每戶創收7600元的純利。一下子,園林和花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350畝。
趙學敏沒有停止往前沖的腳步。她組織公司技術人員,在貴州省第一個研制開發集降血壓、血糠、血脂的“降三高”保健品—青錢柳飲品;紅豆杉、紫薇樹炭素病預防方法的兩項成果已經獲得了國家級專利;成活率達96%的青錢柳移植技術和《青錢柳“三降”飲品》的探索發明通過了省和國家級審驗。
龍頭溝,這個過去雜草叢生,荒涼冷清的地方一天一天改變了模樣。如今,園林內培植了5200萬余株稀有的青錢柳、紅豆杉、銀杏、玉蘭等10余種苗木和花卉,不僅在當地擁有很好的市場,而且廣東、云南、四川等地的客商還前來排隊訂貨,產品呈現了供不應求的態勢。
目前,她的基地總產值達到3200萬元的規模,僅去年春季就實現了60多萬元的銷售額。每年還使1500人次的村民獲得22余萬元以上的勞務收入。投入到社會的回報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好評,她被授予黔東南州“巾幗建功標兵”,“貴州省勞動模范”,今年1月份她又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榮譽稱號。(吳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