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紅酒、澳大利亞奶粉和龍蝦、泰國水果、日韓化妝品……各式各樣的“洋年貨”將范娭毑的購物車塞得滿滿當當。作為湖南首家保稅店,去年底剛開業的金霞跨境保稅直購中心實現了3萬余種優質“洋貨”廠家直供湖南,且所有商品均為正規渠道進口。隨著春節臨近,前來這里搶購“洋年貨”也成為長沙市民的首選。
記者在該中心一進口水果賣場看到,盡管以一箱國產柚子的價格在這里才能買到兩個泰國香柚,但并不妨礙其熱銷。“只剩最后幾個,馬上要斷貨了。”正忙著為一位大客戶打包的工作人員吳娟說,連日來成箱采購水果送禮的市民明顯增多,大家都想在過年時送出點“洋味”和“新鮮味”。
“以前哪會講究這些,買年貨時只考慮客人來了有東西吃就行。”憶起過去置辦年貨的經歷,范為寧感嘆道,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年貨的檔次和品質當然也要跟著提高,品種也要更豐富。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跨境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將“洋貨”納入年貨清單。本月初,阿里巴巴發布的首份《中國年貨大數據報告》稱,猴年春節前夕,美、日、德、韓等成為“國人最愛買的十大國家”,“洋年貨”的三大核心品類分別是食品、美妝日化和母嬰用品。
一邊利用跨境購優勢廣采“洋貨”,一邊從農產品原產地尋找特色“土貨”。春節前,長沙一些零售企業的類似舉動體現出民眾年貨消費的另一關鍵詞——“土味受寵”。
“你會給遠方的親人送什么樣的新年禮物?”有媒體針對該話題所做的一項民調顯示,八成受訪者選擇獨特的土產——不能量化生產,而是純手工制作;沒有化學添加成份,采用原始技法加工;不會滿大街都有賣,大多通過朋友圈、熟人找到貨源預訂預制。
在這個“不差錢”的年代,那些或回歸原生態,或能吃出老味道的土年貨,已不僅是物質的概念。“這寄托著一份鄉愁。”離鄉20多年的長沙白領李運怡,節前特意托人從懷化老家帶來幾十斤灶熏臘肉,“這讓我憶起兒時母親置辦年貨時的情景”。
“很多人感慨年味淡了,在我看來現在應該是年味更豐富了。”采購了一批“洋年貨”準備帶回益陽老家的吳娟說。(傅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