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二當天,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發廊并未像往年那樣“爆滿”,這點王紅梅早已預料到了。
“因為在前一天,甚至更早的正月十五,已有很多人開始理發。”王紅梅說,都市民眾對于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已不再固守。
中國北方民間流傳的二月二“剃龍頭”有兩種版本。一種說二月二是蟄龍升天之日,而中國人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神龍將會賜福。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正月剪頭死舅舅”,故很多人臘月理發后,到“二月二”才解禁。
據內蒙古美容美發行業協會初步統計,中國北疆內蒙古共有三萬余家發廊,在二月二當天與王紅梅有同樣遭遇已不鮮見。
“客源爆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采訪中多名發廊店主如是直言。一位店主回憶說,前幾年的二月二,最火時需要臨時雇員,與春節前的勢頭不相上下。
內蒙古美容美發專家楊洋說,新時代下,隨著民眾對美的追求,很多人已經不再固守“二月二”這個特定日期,尤其是一些時尚男女,稍感發型不美便會走進理發店修剪。
“很多發廊為了適應這一形勢,會適時開張,個別發廊甚至趕在正月初十之前就宣告開張,最晚的也不會超過正月二十。”楊洋說,這也間接地促進了二月二“剃龍頭”的時代變遷。
與諸多時尚男女漸次突破這一民俗所不同的是,在內蒙古一些鄉村,很多村民依然保持著真正意義上的剃頭。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等地的鄉村,仍有不少民眾采用古老的剃頭刀來修飾自己的頭發,不過年齡均在五十開外,很多人往往會剃成光頭。
內蒙古美容美發行業協會會長楊俊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二月二“剃龍頭”在城市中已經開始適應新時代需求,不再固守特定時間,但在鄉村中還有人在沿襲這一民俗,說明仍有保留的價值。
“二月二‘剃龍頭’,不應過分解讀,一切順其自然就好。”楊俊平這樣認為。(完)
作者:李愛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