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6.26國際禁毒日”,今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無毒青春,健康生活”。有報道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現有吸毒人員234.5萬名,其中18歲到35歲的占到了60.6%,吸毒人員低齡化特征突出。近日,記者來到北京市公安局強制治療管理處強制隔離戒毒所,探訪這里的生活,了解戒毒學員被毒品改變的青春軌跡。
在位于北京順義的北京市公安局強制治療管理處強制隔離戒毒所,這里沒有冰冷的鐵窗,但可以看到噴泉、操場、運動器械和課堂,戒毒所民警介紹說:“這棟6號樓,是戒毒人員生活、住的地方,這片場地,是他們進行文體活動的場地,足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他們日常有課表,類似于學校,天天的活動是有安排的。”
強制隔離戒毒是依法通過行政強制措施,對吸食、注射毒品成癮人員在一定時期內,進行生理脫毒、心理矯治、適度勞動、身體康復,開展法律、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與其他單純的戒毒場所不同,這里的“向日葵治療社區”采取的是讓戒毒者自己管理自己,施行同伴教育的手段,讓他們在心理上主動拒絕毒品。
北京市公安局強制治療管理處強制隔離戒毒所副科長李星淼說:“工作室就是讓大家助人與自助,不光說我在管理約束我自己,激發他自己的責任心,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在幫助別人,應該怎么做、我應該怎么重新回到社會里。”
心理治療室里,有戒毒人員自己制作的手工和黑板報,電腦的屏保滾動播放著戒毒人員在這里的生活場景。在墻上有一幅禁毒的“作戰圖”。
李星淼說:“根據部隊作戰圖的形式,我們自己畫了決心圖,中間問號和嘆號主要是表示決心,就是我能不能戒,他們糾結的過程。紅色箭頭主要介紹的是社會、戒毒所的力量,像幾支部隊的感覺;藍綠色箭頭介紹的是為什么他們會復吸,一些反復和糾結,比如由于心理依賴、生理依賴,以及身邊所謂的毒友對復吸的唆使。”
戒毒人員小袁今年27歲,五個月前來到這里接受治療。之前因為好奇,在朋友的唆使下第一次接觸毒品,隨后一發不可收拾。小袁說:“身邊的朋友有玩這個的,我看著比較好奇,就慢慢沾染上。我本身也沒什么正當職業,朋友里也有沒正當職業的,相互之間能聊的話題也沒有,無非就是坐一塊吃個飯,坐一會玩一會,就一起吸食冰毒。”
23歲的女生小奇已經是第二次來到這里接受戒毒治療,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因為叛逆,18歲時為了和母親賭氣,沾染上毒品。“我那時候也小,叛逆,吵架時覺得委屈,就想著辦法跟她較勁,氣她。在上癮之前就是興奮,感覺這些事都能過去了,但一旦上癮后,溝通越來越不好,跟我媽感情也不行了。”
毒品的成癮性主要取決于毒品的“精神依賴性”。在這里,專門負責教育訓練的民警會制定教學大綱,幫助戒毒人員進行軀體脫毒、體能恢復,同時在“向日葵社區”通過家庭式管理以及設置的一系列小組活動、情感交流、等級制度,培養戒毒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李星淼說:“戒毒人員在剛入所的時候通常身體情況都不太好,因為毒品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很大損傷。初期,我們會對他進行軀體脫毒和體能回復。之后,設計一系列心理治療和心理康復,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東西是拒絕,我們會設計一系列小活動,讓他們一次次感受出所之后再次遇到這種東西該怎么拒絕。在我勸你跟我一起(吸食)的時候,你要怎么回答。”
34歲的小丁在這里接受戒毒治療,對于小丁來說,最擔心的是失去來自社會的信任。對家人的愧疚感也成為他積極接受戒毒治療的動力。
小丁說:“現在最虧欠的就是我的家人和我的女朋友。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心態,才促使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更好的配合治療,爭取早點回歸社會,回到他們身邊。”
李星淼說,他們還會為戒毒人員提供各種技能的培訓,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能力,使戒毒人員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在完成戒毒后更快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之后更要完成的是他如何去回歸社會、找到自己的路。搞技能培訓,包括種植類、飼養、廚師、計算機培訓,都請當地官方部門給他們取得資格證,對他們來說也是得到社會認可的途徑。
由于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容易受到毒品的誘惑和侵害。國家禁毒辦、中宣部、教育部等14個部門聯合制定的《全國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規劃(2016—2018)》,以10歲至25歲的青少年為重點、以學校為主要陣地,力爭通過3年努力,構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體系,使青少年禁毒意識明顯增強,新滋生吸毒人數明顯下降。
采訪過程中,在說到“第一次沾染毒品的經歷”時,一再被戒毒人員所提及的是來自周圍“朋友圈”的誘惑。由于辨識毒品難度較大,李星淼建議,在不熟悉的場合、面對不熟悉的物品,即便是面對好朋友的邀請,也要堅決學會拒絕、勇敢說不:不管是有成癮經歷的人,還是所謂正常人,能夠拒絕別人不正當的理由、請求非常難,需要建立底線。在你不愿意做、違背你意愿的情況下,或者在這個東西未知的情況下,是不想做的事,你必須要,必須要說“不”。
作者:潘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