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每年公歷7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20度時為大暑,它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令。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此時節,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晴朗時,經常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陰雨時,則悶得讓人難受。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熱死泥鰍”“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等諺語。
中央氣象臺預計,20日后,隨著副熱帶高壓北抬,武漢、合肥等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將迎來高溫天氣。
為了預防中暑,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示,公眾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及時補水,規律睡眠,合理膳食。“在保證每日蛋、奶、肉的同時,注意烹調方法,多選擇蒸、煮、燉、燜等方法。”
“如果發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多為中暑先兆。一旦發現有上述癥狀,應立即選擇通風處休息,在額頭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氣水等,也可以適當地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西瓜汁或酸梅湯,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她補充說。
(記者周潤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