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山西文學事業繼續保持繁榮發展態勢。除老作家們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創作活力外,以“60后”為主力,“70后”、“80后”、“90后”的作家也相繼步入文壇,佳作頻出,亮點紛呈,崛起一個新的創作集群:“三晉新銳作家群”。其中,劉慈欣獲美國科幻文學雨果獎及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葛水平、李駿虎、呂新先后獲魯迅文學獎,張銳鋒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不少作家還先后獲得了諸如莊重文文學獎、郭沫若詩歌散文獎、冰心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魯彥周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小說選刊》《十月》《上海文學》《小說月報》等在中國文壇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學獎項,引起全國文壇關注。
與會專家從地域、審美、傳統、現代等多種維度對山西作家創作進行了解讀。他們認為,從創作風格而言,有繼續關注農村題材,比較突出地顯現出趙樹理等老一輩作家創作追求,但又有新的拓展的作家如葛水平、李駿虎、王保忠、楊鳳喜、陳克海、韓思忠、張樂朋等;有從本土出發,在文體、題材、語言、表達手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比較明顯地表現出現代派色彩,具有不同程度先鋒性的作家如呂新、孫頻、唐晉、楊遙、手指、李燕蓉、小岸、馬牛、漢家等;在散文文體的創新、題材的拓展等方面,出現了張銳鋒、玄武、聶爾、閆文盛、趙樹義、蔣殊、白琳等;在紀實文學創作方面,除趙瑜等老一代作家外,魯順民、黃風、郭萬新、柴然、江雪等也勢頭強勁;詩歌創作方面,出現了雷霆、石頭、溫建生、王立世、張二棍等;網絡作家也表現出比較活躍的態勢,出現了諸如陳風笑、常書欣、謝榮鵬等優秀網絡作家;科幻文學更是一枝獨秀,以劉慈欣為代表,為中國文學爭得了榮譽;文學理論與評論方面也出現了王春林、閻秋霞、崔昕平、劉芳坤、吳言、趙春秀、金春平等評論家。
大家認為,這批作家比較典型地接受了民族審美傳統,特別是“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意在相外”、“道法自然”等,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了趙樹理等創作精神與人格操守的影響。同時,又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結合文學發展的新條件,吸收了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具有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品格。他們的文化之根,是民族的、中國的;他們的藝術表達,是多樣的、豐富的。他們腳踩堅實的大地,心向廣袤的天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承優良傳統,關注現實生活,不斷開拓創新,既擁有深厚的傳統,傳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脈,又不封閉、不保守,結合時代精神探索創新,在民族審美的傳承與再造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