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終于在中國市場上召回Note7了。昨天,三星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召回在大陸地區(qū)售出的19萬部Note7手機,同時,三星也宣布在全球市場停止Note7銷售和置換。昨天,三星的股價跌幅超過8%,創(chuàng)下2008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發(fā)布中國市場召回并全額退款
據三星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的召回計劃,決定自2016年10月11日起,召回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銷售的全部
SM-N9300GalaxyNote7數字移動電話機,共計190984臺(包含2016年9月14日公告首次召回的1858臺產品)。
三星稱,本次召回范圍內的產品,由于存在異常發(fā)熱、燃燒等問題,有可能發(fā)生起火等嚴重后果。截至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已經發(fā)生20起過熱、燃燒事故。三星自2016年10月10日起已經停止生產、銷售SM-N9300GalaxyNote7數字移動電話機產品,并將采取以下兩種措施實施召回:(1)免費為消費者更換為其他型號全新三星手機,并退還兩個產品之間的差價,贈送購物券300元;(2)按照原購買價格全額退款,同時回收產品。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以上兩種方式之一。消費者因配合本次召回所產生的郵費由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承擔。
三星隨后還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國行版Note7產品退貨或更換其他產品等具體召回措施,已經主動與相關政府部門進行了溝通,保證將竭盡全力確保相關措施的實施在方便且有效率的情況下進行。另外,三星在聲明中向中國消費者致歉,“對于近期GalaxyNote7燃損事件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安與困擾,我們表示誠摯的歉意”。
全球市場停止銷售和置換
三星還針對全球市場發(fā)布公告,要求持有Note7原始手機和置換機的用戶關機,并停止使用。同時將要求全球所有運營商和零售合作伙伴停止Note7銷售和置換。
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主席ElliotKaye對此發(fā)表聲明稱,消費者應當關機并立即停止使用所有GalaxyNote7手機。
據記者了解,中國市場的Note7也全面啟動了停售下架。記者發(fā)現,京東、蘇寧易購、天貓三星旗艦店等網上銷售渠道商,三星Note7都已經處于下架狀態(tài)。有線下實體賣場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昨天一早就接到了三星方面的口頭通知,“三星Note7即刻起停止銷售,解凍時間另行通知”。不過因為時間倉促,三星在第一時間還沒有通知賣家如何處理庫存和退貨等細節(jié)。
-探因炸機或是新工藝惹的禍
按照三星之前的解釋,Note7的自燃事故,是因為使用的電池存在缺陷,更換電池后的“安全版”不存在自燃隱患。但無論是中國市場上市的國行版還是海外召回并更換了電池的版本,都又曝出了一些炸機事件。對于這些炸機事件的原因,三星方面表示仍然在調查當中。
有手機行業(yè)內部人士分析,從現在的情況看,Note7的問題可能不僅僅是電池缺陷,而是由于采用了新的工藝和新的絕緣材料導致的,三星改變了之前的焊接方式,使得加工過程中絕緣膜容易被外力破壞導致短路。“三星這次在技術上太超前了,在更小的空間內追求更大容量的電池,以及更快的充電速度,但是技術并不成熟。”
-回顧炸機愈演愈烈終致停售
Note7原本是今年三星準備的一個“大招”,卻沒想到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
從今年8月Note7在海外市場上市后,就頻頻被曝出發(fā)生“爆炸”,9月2日,三星承認Note7所使用的電池存在缺陷,有自燃的風險,因此在全球多個市場啟動了召回和換新。不過,當時三星在中國表示,中國市場銷售的Note7使用了不同的電池供應商,不在召回范圍內。之后,被認為沒有問題的中國國行版Note7也出現了多起“炸機”,三星調查后給出的結論為“外部原因導致”。不久后,海外已經更換過電池的Note7又開始出現了多起爆炸事件,導致美國運營商集體停售Note7。無奈之下,三星此次不得不采取了更大力度的舉措,在全球停售Note7,如果被證明產品本身確有問題,三星的這款旗艦機就真的要告別市場了。
據分析師預計,如果三星徹底停售Note7,將總計減少1900萬臺的手機銷量,并帶來近170億美元的營收損失。
-表態(tài)
中消協(xié):三星要以此為鑒
針對三星召回Note7的有關措施,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表示,三星公司在手機召回過程中應當充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對于本次召回計劃,中消協(xié)認為三星公司首先應當盡快通過各種有效渠道告知消費者,包括通過大眾傳媒、官方網站、各級經銷商等,廣泛告知消費者,以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第二,在召回計劃實施中,三星公司應當盡可能采取方便消費者的方式,避免在產品召回中給消費者設置新的障礙,保障消費者的求償權;第三,在召回工作中,應當公平對待消費者,避免厚此薄彼,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同時,三星應當以此為鑒,認真對待消費者的投訴,誠實面對產品質量問題,積極檢視公司其他有關產品質量,要以最高的責任感對待產品質量安全。
京華時報記者古曉宇楊鳳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