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征記事起,外公李光就一直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舊外套,戴著一頂舊軍帽。馬征的母親和姨媽們都不敢給老人家多買衣服,否則必然會換來老人一頓責備。至于李光的一日三餐,那就更簡單了,要么是米飯加青菜,要么是一碗面條。
馬征的大舅結婚時,李光只給了9包香煙,每包3塊錢。為什么只給9包?原來,李光有幾十年煙齡,平時又不舍得抽好煙,于是趁著大舅結婚,他自己也“奢侈”了一把,“克扣”了1包3塊錢好煙揣進了自己的腰包。
正因如此,在家人眼里,李光是一個沒啥“人情味兒”、還特別“摳門兒”的倔老頭。
雖然“摳”,但是對于周圍需要幫助的孩子,李光老人卻總能毫不猶豫地獻出愛心。
1994年的冬天,年過七旬的李光在遵義海龍鎮桂花小學考察時,發現操場上沒有五星紅旗,教室墻壁千瘡百孔、到處漏風,而孩子們的課桌竟然是由兩個樹墩搭起一塊木板組成。
感觸頗多的李光第二天又來到這所小學,同時帶來了100套棉衣和5000元錢。然而,這只是個開始。李光甚至定下一個計劃,每年捐款1萬塊錢。就這樣,很多窮苦孩子有幸完成了學業。1998年,桂花小學更名為“李光希望小學”。
除了捐資助學外,多年來,李光還走進了一個又一個中小學校,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們講述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他把記憶中的往事化為涓涓溪流,澆入孩子們的心田。
二十多年來,李光的足跡踏遍了遵義市紅花崗區的鄉鎮,讓1699名孩子重回教室,捧起了書本,而聆聽他講長征故事的聽眾更是高達數十萬人。在此,讓我們向這位老紅軍道一聲“謝謝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