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重要支撐。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外來人才真正變為“貴州人”?
正所謂人才跟著政策走,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下,貴州不斷釋放政策紅利、營造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助推創業者圓夢。
“高精尖”項目最高可獲1000萬補助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第四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即將開幕,省委組織部機關黨委書記范永海表示,近年來,貴州引進人才力度空前,出臺了系列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政策一:貴州暢通引進渠道,強化服務保障。對于從省外引進到我省企事業單位的急需緊缺人才,可不受編制、職數、任職資格等條件的限制;對一些學歷、職稱等條件不足,但研究能力突出、有專利有技術的專業特殊人才,經面試、試用和評審認定后,可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對在境外或省外民營企業工作的高層次人才,經評審認定后,可直接引進到我省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同時,實行“人才服務綠卡”制度,為引進人才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
政策二:支持創新創業,聚焦新興產業。對引進并在我省服務一定年限、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根據情況分別給予100—5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和創新創業資金資助;對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引進技術(裝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補助;對獲得國家科技財政撥款的重大科技項目,給予國家撥款額50%但不超過1000萬元的補助;對購買發明專利技術和核心技術到我省進行產業化并取得實效的項目,給予購買專利費用20%但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
政策三:對于入選我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百人領軍人才”、“千人創新創業人才”,引進當年分別給予每人100萬元、50萬元獎勵,第二年、第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經考核認定,繼續給予相應的支持,對入選“萬人專業技術人才”人員,在能力素質提升培訓、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政策四:對于引進人才及團隊,在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功申報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檢測中心,以及省級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博士點、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新認定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都將給予相應的補助支持。
政策五:科技人員在完成本單位本職工作前提下可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其收入歸個人所有;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職務發明成果轉化的所得收益,扣除成本后,可按高于60%的比例由研發人員及其團隊自主分配,或以股權形式獎勵專業技術人才;支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設立股權激勵專項資金,對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創辦的公司制企業,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入股的,折算比例最高可達70%;對于符合股權激勵條件的團隊和個人,給予股權認購、代持及股權取得階段所產生的個人所得稅代墊等資金支持。
實施全民創業行動計劃30項好政策總有一個適合你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貌似貴州出臺的這些好政策都是針對“高精尖缺”人才。那么,所謂的“大眾”如何實現創業夢呢?
據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透露,《貴州省全民創業行動計劃》正在實施中,將通過大力實施創業主體培育、創業平臺建設、創業能力提升、大眾創業扶持“四大工程”,重點落實30項政策措施,推進全民創業工作的全面開展。
在實施創業主體培育工程方面,每年新增扶持微型企業2萬戶,帶動就業10萬人以上。全面完成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再取消下放一批制約經濟發展、束縛企業活力等含金量高的行政許可事項。經認定的眾創空間納入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并給予100萬元能力建設支持資金。對獲得國家認定支持的眾創空間,按最高不超過國家支持額度的50%給予匹配支持。對認定為國家級、省級創業型城市的,省級從就業資金中分別給予500萬元、200萬元一次性補助,主要用于落實各項創業扶持政策和開展創業工作。
在實施創業平臺建設工程方面,充分利用各類基地(園區)、閑置廠房和場地,開展農民工創業園(點)和創業孵化基地創建工作。到2017年底,全省創建100個農民工創業園(點)。其中:貴陽市13個。全省創建20個眾創空間;貴州電子商務發展“百千萬工程”基本完成,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500億元;省級創業型城市達6個;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達32個。
在實施創業能力提升工程方面,通過創業培訓的開展,到2017年,力爭使有創業愿望,具備創業條件的各類城鄉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創業培訓;每年培訓高校畢業生1萬人,全省力爭培訓婦女手工技能人員12萬人次。
在實施大眾創業扶持工程方面,到2017年,引導75萬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從事特色手工產業的婦女達到50萬人,帶動120萬人脫貧。實施科技企業培育行動,每年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成長)企業和科技型種子企業;實施科技人員創業項目,每年立項10個;實施科技金融融合行動,每年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展科技金融貸款2億元。
相關新聞
借力“省校合作”貴州搭建人才孵化平臺
貴州引進人才的同時,也不忘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推動“省校合作” 、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孵化貴州有用之才。
在這方面,貴陽市的做法可圈可點。尤其是實施大數據人才培養計劃,鼓勵在筑高校(職業院校)開設大數據相關專業,支持校企合作建立教育培訓基地,資助大數據企業在職人員提升學歷學位和專業技術技能,打造“一基地、兩中心、三示范、多點輻射”的呼叫中心人才培養體系,政、校、企聯動訂單式培養大數據人才。
據了解,貴陽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成立貴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聯盟,組建貴州大學貴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院,為大數據企業培養和輸送信息技術人才、提供智力技術支持。貴陽學院、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市屬13所中職學校增設了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專業課程,培養呼叫產業人才。
與此同時,貴陽市級財政安排2000多萬元專項經費,在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陽市經濟貿易中等專業學校掛牌建立呼叫中心服務外包學院及示范教學基地。依托互聯網+現代農業,與電商巨頭、職業院校、網絡公司合作,采取“理論+實踐”方式培養電商能人。
談深入推進校企聯動,貴州(清鎮)職教城無疑是貴州的典范。自2012年以來,職教城作為貴州省“一體兩翼多節點”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布局的主體,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教城互動、產教互動、職教改革、技能培訓的引領區、示范區、創新區”的目標定位,通過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三年多的共同努力,19所中、高職院校建設已初具規模,截至去年9月在校師生達6萬余人。依托職業院校10余家大數據、大健康、裝備制造等高新產業及20余家校企合作單位相繼落戶職教城,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初見成效。按照院校規劃,預計2017年19所院校實現滿員入駐后,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4.8萬人。
作者:胡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