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國的地下水源的污染和長期困擾北京等大城市的缺水問題,正讓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風險。對此,政府正興建各類大型水利基礎設施。與此同時,中國官員也在竭力通過更嚴格的新法律懲治污染者。
在聯合國設立并倡導為世界各地人們提供清潔飲用水的世界水日(3月22日),我們對中國用來幫助解決其水危機的3種主要途徑進行了深入了解。
一、“搬遷”河流。“南水北調”作為一項國家決策,意在讓南方的水流向北方。據官方網站顯示,截至2016年11月,該決策的東線工程已為北方輸水60.9億立方米。
二、改變城市。對中國北方的城市中心來說,極度缺水并非總是問題。快速城市化和乏善可陳的城市設計導致北京等城市容易遭受洪災、重要的雨水資源被浪費甚至有時變得危險。中國正通過打造“海綿”城市來“俘獲”并重新利用此前流入下水道的雨水。前年,政府宣布試點建設16個“海綿”城市,旨在使70%的降雨就地吸納和利用。
三、清潔“沼澤池”。2015年4月,中國國務院發布治理水污染的重大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主要針對特定污染行業,為全國水質量未來需要達到的目標做出明確規定,以清潔中國的水源。
今年,攝影記者霍岱珊表示,他發現淮河(水質)已明顯改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表示,政府確實已決定加大(治污)力度。公眾也在通過手機APP舉報違反環保規定的企業等方式積極地保護水資源。(作者本·懷斯特考特、瑟倫蒂·王,王會聰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