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浙江發展的根基,也是建設富強浙江的重要支撐。對于臺州來說,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臺州最亮的特色,最重的底牌。”15日,在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浙江省黨代會代表、臺州市市長張兵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臺州將以打造“制造之都”為戰略目標,全力爭創“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推動制造業裂變發展。
深耕“制造”謀新篇 劍指“制造之都”戰略目標
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經濟大省,臺州是“浙江制造”的代表城市之一。汽摩配、醫藥、家具、水泵、塑料模具、無人機、通用航空、軌道交通……塊狀經濟如星火燎原,逐步培育形成“中國縫制設備之都”、“中國閥門之都”等51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即便是這些年,國內經濟面臨著發展和轉型雙重壓力,臺州制造業的脊梁依然堅挺,發展步履依舊穩健。
張兵向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2016年,臺州工業增加值達1645.14億元,比1978年增長651.6倍,年均增長18.2%。2008年以后,以傳統制造為主的實體經濟受到了嚴重沖擊,工業由二位數的高速調整為一位數中高速增長。但我們始終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頂住下行壓力,堅定轉型升級。2016年起,臺州工業重回上升通道。今年1-5月,臺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了11.8%的增長,重新實現二位數增長,高于全省4.2個百分點,增幅居浙江省第1。與此同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2016年,高新技術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已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的43%,新產品產值率達33.千%。目前,臺州有74個工業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其中31個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第一。
這些數據的背后,意味著臺州在未來競爭中,擁有扎實的基礎并積蓄了新的發展動能。
在張兵看來,臺州在傳統制造業在穩健轉型,如醫藥化工,已逐步實現由生產原料藥、中間體向制劑藥轉型,生產工藝由粗放型向管道化、密閉化、循環化、智能化方向轉變;以吉利汽車為代表的汽車制造業,已具備了在世界市場上一爭高低的能力;臺州智能馬桶已占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一。高新技術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如無人機、通用航空、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目前,臺州正以打造“制造之都”為戰略目標,加快培育百億級工業企業、千億級產業集群、萬億級制造業總量,打造高新高端、智能智慧、集聚集群的產業高地。
為實現這個目標,臺州提出構建“5+5”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交通工具、醫藥健康、機電設備、現代家居、能源與資源再生五大千億級主導產業,著力培育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時尚創意、新型材料、工業服務業五大百億級新興產業,注重點面結合,加快產業升級向縱深推進。”張兵說。
緊扣“退、調、轉”做文章 力促制造業“轉型升級”
回眸過去,厚積薄發的背后,是之前一路的爬坡過坎、負重前行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早些年,臺州的經濟陷入“四低”式增長困局:低端產業、低附加值產品、低層次技術、低價格競爭。一場國際金融風暴,讓“率先下海”的臺州也嗆了海水,制造業面臨著發展和轉型雙重壓力。
如何走出低水平的增長陷阱?知不足,然后補。
“我們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圍繞‘退、調、轉’三個字做足文章,實現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退’,就是重污染高耗能產業項目堅決退出;‘調’,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就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張兵坦言,如今,走在趕超發展新長征路上的臺州,對技術、人才的渴望程度,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7年5月10日,臺州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發布《臺州人才新政三十條》,對人才創業提供從辦公場地、融資扶持、知識產權保護、創業培訓等14個方面的一條龍扶持和服務措施;對團隊創業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個人創業項目最高2000萬元資助;重點推進“千人計劃”產業園、“500精英計劃”創業創新園、眾創空間等創業平臺建設;對于大院名校在臺州建立獨立創新機構,本地高校和醫院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共建創新研究院(所),企業以并購等方式在境外建立創新機構的,均給予高額補助。該政策被譽為臺州歷史上力度最大、系統性與針對性最強的人才制度創新。
有了人才的支撐,臺州經濟正加快從模仿走向創新的步伐。
現在,臺州人正雄心勃勃,在36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全面推進股改上市,力爭通過3年努力,新增股份制企業1000家,著力打造全國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新典范。
“按照‘改制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思路,臺州正逐步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常態化保持200家上市后備企業,3年內上市公司達80家以上,力爭達到100家。”張兵說,臺州正積極發揮浙大臺州研究院、臺州北大科技園、清華臺州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效用,加快建成提升100個小微企業創業園,全力打造浙江乃至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邵燕飛 奚金燕 汪恩民 王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