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國土局干部李昌龍被派駐大塘鎮干角村任第一書記以來,嚴格按照“一宣五幫”和駐村工作要求,始終堅持“真蹲實駐”,切實履行幫扶責任,認真做好駐村工作“四種人”,深得村民一致好評。
政策解讀的傳話人
“第一書記是黨派到農村的使者,要為黨政傳聲,為村民服務。”李昌龍依托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邀請幫扶單位講習人,結合村情民情,巧用苗漢雙語,通俗易懂地領學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致富種養殖技術。
“沒有落實不了的政策,只有落實不好的宣傳”,這是李昌龍的駐村信條。
走訪五保戶李九略
每逢村民會議或走家串戶,他都像“復讀機”一樣不停地給群眾講解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2017年干角村有15戶貧困戶申請獲得易地移民搬遷房,但鎮政府通過入戶核查僅有2戶入住,其余群眾因擔心房屋被拆、田土被收回而遲遲不敢入住。李昌龍和村干利用早晚農戶在家時段,多次挨家挨戶耐心做農戶思想工作,經過不懈努力,15戶貧困戶最終同意全部入住。
困難群眾的貼心人
“李書記對駐村工作真是用心用情啊,沒有他的幫助,我可能錯過了享受第五重醫療保障政策呢。”村里貧困戶楊明武對李昌龍的幫助感激不盡。
貧困戶楊明武患腦出血去縣醫院醫治花了不少錢,因不明白政策只獲四重醫療保障。李昌龍知情后,幫他爭取到第五重醫療保障。
在嚴冬到來時為村里五保戶楊民主送去炭火
“李書記,村里楊阿者的孫孫被狗咬傷了,能不能送他去縣城打狂犬疫苗。”村婦委會主任楊玲英急促的電話打來。“好!立馬就走!”正在吃晚飯的李昌龍放下碗筷就去發動車子。那一夜,雷山全縣受暴雨襲擊,路況極差,原本90分鐘車程硬是開了3個多小時才到縣城,傷者在縣疾控中心得到了及時的醫治。
送鞋給五保老人楊民主
李昌龍駐村以來,向困難群眾發放慰問金和慰問品近4000元;自掏腰包為五保老人楊民主送去過冬御寒用的炭和鞋子;積極向貴州省機場集團對接,為楊昌和、楊玉雪、楊聰三位貧困生爭取到每人每年4000元的助學金,原則上資助到大學畢業;結對幫扶李九略等22名貧困村民;時刻關注關心鰥寡孤獨弱勢群體的生活起居……
特困農戶的代言人
李昌龍常說,木桶中決定水位的是最短那塊木板,只有補齊短板才能提高水位。他特別關注村里的特困戶,積極抓好關愛弱勢群體政策落實。李金秋是干角村社會兜底中情況最為特殊的一戶,上有老下有小,本人肢體殘疾,其妻自幼癱瘓。李昌龍多次懇請縣殘聯安排專人上門鑒定,成功將李金秋妻子的殘疾等級由肢體殘疾貳級升為壹級,并爭取到6000元的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經推薦,李金秋被聘為村護林員,每月有800元固定收入。此外,他還為全村五保及80歲以上老人申領高齡補貼并幫助全程代辦。
為貧困戶李也殺送去衣物
脫貧致富的激勵人
李昌龍駐村后及時落實了村委辦公樓的翻新,新建村宣傳欄、美麗鄉村項目建設等。第一書記立事立辦、善作善成的做事態度和工作作風,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李昌龍認為群眾不富,主要原因是思想觀念陳舊,內生動力不足,只有積極推動扶貧攻堅由外部“輸血”向內部“造血”轉型,群眾意識由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才能徹底甩掉貧困帽。李昌龍積極勸返大學畢業生楊昌平、退伍軍人李小杰等返鄉組建村集體公司帶領群眾致富。動員群眾發展種植長辣椒等蔬菜產業。干角村貧困戶因戶施策自選項目實現了全覆蓋。推行“黨員脫貧攻堅先鋒隊+企業+村集體公司+困難戶”模式,齊抓共管實施好干角村土地整治項目,預計壯大村集體經濟9萬余元。同時,分別向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縣農業局、縣國土局各爭取到2個大棚用于發展蔬菜種植……
李昌龍沒有豪言壯語,有的是真真切切,扎扎實實。李昌龍在“駐村第一書記”崗位上履行著“認真做人,扎實做事”的座右銘,為干角村民點燃起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李格林)
走訪慰問貧困戶楊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