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福
生活在凱里市南花村的這位農村婦女真的了不起,她叫楊志芬,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20歲就嫁到這個村寨,她清新亮麗,優雅自如,笑容如花。她不但具有中國傳統婦女樸素和勤勞的美德,更具有新時期農村婦女的精明能干和開拓進取精神,有著靈活的經濟頭腦,在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認準的事,不管有多少困難,必做到排除萬難,不達目的不罷休。提起這位婦女,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就是凱里市三棵樹鎮南花村靠著自己的雙手脫貧發家和第一位培養出全村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的農村婦女。
她不僅僅是個農村婦女,她更是一個靠著雙手勤勞辛作脫貧的典型農村婦女。
楊志芬在插秧
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到戶以來,楊志芬一家5口人僅分得2.5口人的田地,家徒依山建,只有老房3間,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由于地少地貧,種不出糧食,吃的是粗糧,靠僅有的近1畝土地生存,難以解決溫飽問題。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吃飯、穿衣、上學都是楊志芬一家面臨的困難。窮則思變,一個培養孩子、整治貧困新思路在楊志芬的腦海中形成了。靠別人的施舍是不可能的,要想解決溫飽問題,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她進行了家庭分工,愛人到外打臨工找點孩子上學錢,家里的勞作就壓在楊志芬一個人的頭上,為了家人能有東西吃、填肚子,租種寨子叔伯家的田地,起早摸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日復一日,梅花香至苦寒來,百般周折一個生產周期下來,終于有了收存,通過艱辛勞動稻米雜糧還不錯,略有盈余,楊志芬衣帶漸寬終不悔,人雖瘦了一圈但家里人能填滿肚子了,孩子也能安心上學了,在生活的路上看到了一絲光明。
楊志芬在她家側門
楊志芬這樣地說道“生活是要過的,孩子是要上學的,飯也是要吃的。天上不掉餡餅,也不要指望寨鄰叔伯們的扶持,生活得一天天地過下去,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才能持久衣食不憂。”
對啊,楊志芬一家5口人雖然只有2.5口人名下的田地,但不是貧困戶,沒有得過低保等補助,也沒有受過誰的恩賜,總能一年四季鍋不斷米。這就是典型地踏實艱苦奮斗,苦盡甘來貧困農村家庭的生活經。
她不僅僅是個農村婦女,她更是一個靠著智慧脫貧的典型農村婦女。
不看楊志芬沒有讀幾天書,在脫貧發家道路上她有著自己的一套發展經。楊志芬說“有沒有飯吃,脫貧不脫貧不是等來的,是要靠自己一點一滴經營和辛勞得來的。”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無論是星期天還是節假日,她都“聞風”而動,深入田間地頭,把汗水灑落在南花山村熱土里。在炎熱的2009年8月的某一天,她坐著在當時老房子陽臺對著丈夫說,“我們雖然吃飯是沒有問題了,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并且我們這房子在路邊,離蘆笙場這么近,也影響我們村村容,我們村可是旅游村啊!”就這樣,她們就先從改造老房子開始了,房子剛拆好,丈夫不幸去世。這時,家庭和事業的重擔落到了這個弱小女子身上,楊志芬不但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把事料理好后,錢不夠就向親戚借,借不得就向銀行借,一年建不好就分兩年建,兩年建設不好就分三年建,這樣地計劃已經在楊志芬的腦海里形成了,挺著腰板,鼓起勇氣,三年時間房子終于建好了,但也花了她近30萬元啊。
楊志芬在她家客廳
楊志芬對著自己的三個孩子說,房子雖然建好了,可還得還貸款啊。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房子生錢啊?這個問題已經在楊志芬家里熱議許久。對二兒子阿旺說,“你有文化你想想看怎么辦?就我們家現在這樣的實情,要做民宿,咱們沒錢,要做農家樂,咱們沒烹飪技術,要不我們就做不一樣的農家樂,我們就做地道農家日常生態體驗飯,白酒自釀自銷。”幾年下來,接待了不少外地游客,也積累了點錢,也還上了一大部分貸款。
時間一天天往后推移,經驗告訴她“知識才能改變現狀”。對孩子們說:媽這輩子就是差書讀得太少了,你們可要好好學習、好好把握黨中央給我們造就這么好地社會,努力學習才能鑄就人生跨越。”這樣的信號傳遞在兒女間。楊志芬一直以來把教育好兒子當做一件大事來看待,在她看來父母的教育能影響到兒子的一生。而教育兒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她的“做”:做事就讓勤快為先,做人就讓和睦為本。一直支持和鼓勵自己的二兒子要繼續學習,讀書無止境。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7月的某一天,她的二兒子阿旺收到了貴州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的入學通知書,成為了寨子里第一位考上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孩子。
楊志芬在她家門口
楊志芬今年都60多歲了,總說土地丟荒了很可惜,心里總感覺對不起老一輩窮苦大眾建設的這些土地,放不下手里的活路,他的兒子總勸她;不要太累了,忙忙碌碌了大半輩子,該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了。可她的腳步就是停不下來了。
是啊,楊志芬雖然不是黨員,可從她的點點滴滴告訴我們她可用黨員的標準來做事啊。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們那一代人被貧窮嚇怕了,幸福生活才是我們最想要的,讓自己多努力一點,多辛苦一點,不要坐等低保,不要坐等恩賜,少給黨和政府增添麻煩”。
這就是一名普通農村婦女的楊志芬健健康康生活、實實在在做事、明明白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