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村是山地地貌,山多地少,不適宜耕種,2016年受洪澇災害的影響,25.12畝耕地被毀,產業一窮二白,村組織幾近癱瘓。發展什么產業,怎么樣發展產業,面臨的問題很復雜。”三合村黨支部書記龍安吉向記者介紹三合村村里的情況。
“窮則思變,首先要解決產業從無到有的問題。”面對“百廢待興”的三合村,龍安吉帶領黨員群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苗木代培,三合村塘包寨實施土地開發項目95畝;其中:新增耕地(水田69.88畝)、恢復耕地25.12畝,工程施工總投資269.18萬元,234苗木代培土地流轉95畝,流轉期限五年,每畝每年租金600元,發展苗木代培產業。
三合村發展苗木代培產業,培育上百畝“搖錢樹”,通過做大做強綠色產業擘畫了一幅強村富民的大藍圖,辭放“綠色紅利”,帶動50余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我家流轉了6畝土地,每畝600元,光土地流轉就收了3600元,產業在家門口,還可以在家門務工,120元一天,而且還能照顧家里,居家就業兩不誤。”正在栽植苗木的三合村貧困戶龍安榮滿臉笑容的說到。
據悉,三合村234苗木代培共計95畝,涉及30戶農戶耕地,帶動50余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讓這個“長在樹上的村莊”通過發展苗木產業打贏了一場脫貧致富翻身仗,三合村的華麗蝶變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詮釋了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理念。(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