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市上馬石移民小區里,楊美在自己的制衣廠指導著新招錄的工人。她的老家在凱里市凱棠鎮凱哨村,那里土地貧瘠,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基礎薄弱,當地群眾主要靠外出打工謀生,屬于“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
2003年,楊美和丈夫遠赴上海打工,在一家制筆廠上班。從普通工人到管理崗,勤勞的她學到了不少新知識,月薪也從最開始的七八百元漲到了5000元左右。
出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不能陪伴孩子;不出去,家里又沒有收入來源。為了孩子,在外打拼多年的夫妻倆回到了家鄉,但是陪伴了孩子,卻又掙不到錢,正當楊美為未來的生活憂心時,2017年4月,社區里組織了一次農民工就業培訓,以制作衣服為主,這對沒有一技之長的楊美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轉折。她想著做少數民族服飾的比較多,一個月也有一兩千的生活保障。原本只想著學會了技術,擺個攤給別人補補拉鏈、褲腳的楊美,卻因為一堂就業創業政策解讀課改變了想法。
辦理證照、購買設備、招募工人……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楊美憑著一股拼勁,硬是把小工廠做起來了。
剛開始廠里面就三個人,他們自己買機子在家里面開始干,隨后又增加了五六個工人,就這樣,車間就慢慢的壯大起來。由于是計件工資,上班時間靈活,移民小區里有很多婦女開始一邊照顧家庭一邊掙錢補貼家用。
如今,制衣廠已經招錄了1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的工人。上班的工人中,年齡大的50多歲,小的20多歲,不少婦女還帶著一兩歲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制衣廠能夠生產工裝、白大褂、民族服飾等10多種產品,效益也越來越好。
從搬遷群眾到制衣廠的負責人,這其中,社區服務工作人員給了她很大的支持和幫助,這讓楊美很受觸動,依托制衣廠這個平臺,楊美主動報名做了一名就業創業服務方面的志愿者,引導更多搬遷群眾走進這間扶貧車間。
如今,制衣廠里的好多員工都曾是楊美的服務對象,她經常上門給他們講政策,鼓勵他們到工廠里做工,增加收入,也讓他們更加對生活充滿信心。隨著楊美就業創業服務的引導,扶貧車間的人越來越多了,訂單也連續不斷,大家也在楊美的帶領下逐漸融入了社區新生活。
對于未來,楊美充滿了信心。她說,希望進一步擴大規模,幫助更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