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后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9月12日,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終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這項研究,我們持續進行了5年。通過高通量篩選和大數據分析,我們率先找到了這個靶點。”
新華社照片(弗爾季·奧蒂洛攝)
趙凌說,它是一個表觀遺傳學的關鍵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達的一個開關。關掉它,下游基因表達增加,從而對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關于狂犬病
公開資料顯示,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獸共患,多見于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恐水癥狀比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癥。狂犬病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單股RNA病毒,動物通過互相間的撕咬而傳播病毒。我國的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對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幾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內死于呼吸或循環衰竭,故應加強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