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黃平縣紙房鄉依托氣候資源和山地資源等區位優勢,深入實施山地特色高效生態循環現代農業,通過聚焦黨建引領、扶貧模式、產業發展等方式,推進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在紙房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搭建了新平臺,對鄉村治理體系進行了新探索。
擦亮“三塊招牌”,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三變”為農業規模經營構建了新機制,也為實施精準扶貧找到了新路徑。一是亮出“黨委謀劃”牌子,全面推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強化黨建引領農村“三變”改革,不斷夯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該鄉黨委始終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于2016年9月,合理有效利用向心村主街道兩宗政府閑置土地約4畝,交由向心村村“兩委”自行經營、流轉、轉租,順利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1萬元。同時借扶貧政策東風,該村獲12.2萬元的扶貧資金用于修建紙房鄉小型農貿市場,已建可使用攤位50余個,以攤位出租給村民的方式,自此每年村集體經濟最低實現征收6000元以上。二是亮出“黨員示范”牌子,村支書作為村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既是“三變”工作的推動者,又是“三變”工作的踐行者。天馬村黨組織書記作為帶領群眾致富“領頭雁”,積極對接該鄉黨委政府與合作企業正邦集團關于生豬養殖選址地一事,率領村支“兩委”班子盤活閑置土地,做好后續村民土地流轉工作,預計2021年該項目實施后可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務工獲利。三是亮出“能人帶動”牌子。各村緊緊圍繞“找準產業奔小康”為目標,充分利用本村專業技術人員多優勢,持續挖掘新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致力于農業產業發展,開展“春暉行動”座談會、種養殖達人“壩壩會”、產業技術“培訓會”等,不斷提高群眾內生動力,助推群眾致富增收。
創新“一種模式”,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
該鄉以精準扶貧為契機,充分利用上級各部門扶貧資金,讓精準扶貧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創建紙房鄉“三變”改革的“扶貧模式”。該鄉采取“集中投入、產業帶動、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方式,變資金為股金,使分散的資金聚集起來,實現資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2014年以來,各村利用“特惠貸”政策,將貧困戶吸收到轄區內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中來,截止目前特惠貸覆蓋該鄉466戶,戶均分紅3000元。在“特惠貸”政策的支持下,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無資金的問題,促進轄區內種養殖產業迅猛發展,村集體經濟得到快速壯大。
發展“三大產業”,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
按照紙房鄉“1511”生態產業發展思路(即生態果園1萬畝、林下養蜂5千箱、林下養雞10萬羽、水產養殖1千畝),讓產業帶動農村“三變”改革,暢通扶貧“造血”功能。一是大力發展種植業。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發展以臍橙、蜂糖李、冬桃、蘋果桃為主的庭院經濟,在該鄉西堰村、河壩村、背猛村、金鞍村、馬轉村等地,極力擴大精品水果產業種植面積覆蓋,在現有臍橙5000畝,蜂糖李700畝,冬桃200畝,蘋果桃600畝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及導向,充分利用該鄉閑置土地資源與換耕土地進行調整擴大,力促紙房鄉山地特色高效生態循環現代農業再上新臺階。二是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該鄉推行“黨建+產業+公司”發展模式,引進貴州舞陽湖生態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大閘蟹養殖,不斷探索扶貧資金按股分紅模式,吸引貧困群眾參與就業創業,預計未來實現水產養殖1000畝。同時申請東西部幫扶資金350萬元,建成大閘蟹養殖基地4個,養殖面積420畝,項目已覆蓋該鄉貧困戶238戶700人,年分紅資金38.5萬元(含村集體入股分紅資金3.5萬元),現公司正在流轉土地,不斷擴大養殖面積。三是大力發展畜牧業。依托轄區內山區林地資源優勢,以種養殖合作社為載體,不斷謀劃生態養蜂、養雞、養牛、養豬產業項目,堅持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調整林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和新增長點。廣泛動員山區群眾發展林下經濟,其中該鄉林下養雞項目覆蓋貧困戶283戶1132人,可實現戶均增收500元以上,解決固定勞務就業崗位40余個,務工增收3000元以上,實現了讓農民實實在在得到“林下紅利”,為該鄉群眾開辟了一條綠色致富路。(楊通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