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們村堅持‘村社合一’,采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種植百香果300畝、藍莓450畝,養牛205頭、養兔2000只、養魚2萬尾。”談到村里面的發展,黃平縣岑花村黨總支書記廖朝飛心中滿是喜悅,經過幾年來的努力,該村初步形成了“兩種三養”“一村多品”的特色產業格局,“帶貨支書”也帶著曾經的貧困村走向了致富路。
“支部書記能干得很,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村里面的黨員結對幫扶,有什么問題困難都可以和他們溝通聯系,真是好得很。”潘光碧是該村的一名婦女,借村里產業發展的“東風”,一家五口在百香果基地務工,家庭年均增收2萬余元。堅持發揮好“領頭雁”的帶富作用,在支部書記帶領下,該村在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3個,全村39名黨員與群眾“一對多”開展結對幫扶,服務群眾3600余人次。
要讓村里的農產品“走出去”,關鍵是要讓村里的人才“留下來”,為致富路夯實基礎是“帶貨支書”的首要之急。“我們支部成功的秘訣是激活了‘四支隊伍’。”村主任田應高對廖支書做事的方法方式很是贊賞,村支部通過深入實施“三培養”計劃、“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歸雁工程”等,激活了村級實用人才、農村黨員、村干部、鄉土人才“四支隊伍”,幫助解決560余人次就業難題。
目前,岑花村每年季節性用工360余人次,固定用工15人,帶動100戶貧困戶增收。全村流轉土地收入74.75萬元,貧困戶分紅4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1.2萬元,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助農增收的致富路。(劉佳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