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陳德林積極引入“PD班會——體驗式德育”,組建了“PD工作坊”,自己出資為工作坊成員購書并邀請專業人士做顧問,開展每周一次“PD學習營”活動,帶領全體班主任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一起成長。同時,他結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為凱里二十五小、四小以及省鄉村名師工作室開展多場專題講座。
凱里二十五小是一所專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就學而設的新校,學生家庭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70%以上。陳德林清楚地知道,學生精神成長遠比科學獲知更重要。因此,他注重學生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推行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怡雅十訓”行為規范評價體系,從創新德育載體入手,開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動,積極弘揚傳統文化。
為了讓一年級新生盡快融入集體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陳德林首創了新生入學課程,組織召開了首屆少代會和新生入隊儀式,增強少先隊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從小樹立責任意識,取得了很好反響。同時,他十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邀請專業單位為學生檢測視力并建立一生一檔案,開展各類疾病預防與宣傳活動,組織開展了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和德育主題教育,及時彌補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空白。
鄉村少年宮既是學生課外活動場所,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陳德林結合學校軟硬件條件積極尋求資源,從場館裝飾裝修、室內文化布置、教學設施設備的添置到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學校完成了15項課程17個場館的建設工作,并詳細制定了鄉村少年宮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校成功舉辦了貴州省鄉村少年宮現場會。此外,陳德林還積極策劃了由杭州市名校組團赴凱里市支教送培活動,成功聯姻杭州市行知小學和凱里二十五小結對幫扶,借助“互聯網+教育”模式,兩地成功開展了同步課堂實踐與研究。
由于學校辦學經費十分有限,陳德林積極尋求資源籌措資金50余萬元,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困難。為鼓勵貧困學優生努力學習,他牽頭實施了由杭州某設備租賃公司命名的獎學金計劃,讓困難學子受益。
教學工作始終是教師的生命線。疫情期間,陳德林一直參加“陽光校園·空中黔課”的線上教學工作,定期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和家長交流反饋孩子們在線學習情況,并提出各種切實可行的建議。由于部分家庭無法上網課,他多次放棄休息時間,走進大山主動上門進行線下送教服務。為鼓勵孩子們樹立學習自信心并幫助有困難學生,他自己出資購買學習用品贈送困難學生,獎勵學習表現優秀的學生。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改觀,學習自信心增強不少,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
支教期間,陳德林的岳父和父親先后患癌入院手術,作為家中頂梁柱的他未曾請假一天,始終堅守在教育扶貧第一線,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愛與責任”詮釋著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