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崗黨略村黨總支嚴格按照三級組織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以黨建促脫貧為抓手,結合“黨建扶貧十攻略”要求,以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四個一”行動為抓手,認真履行好各項職責,通過抓實特色產業、抓緊就業創業、抓好基層治理、抓強村級隊伍,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力促崗黨略村發展轉型升級、煥發新機,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提升。
抓實“一村一業”
崗黨略村有著歷史悠久的銀飾刺繡制作傳統,村民也大多靠制作銷售銀飾刺繡產品為生,銀飾刺繡成為崗黨略村的支柱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崗黨略村現有銀飾刺繡從業者300余人,銀飾刺繡產品遠銷國內外,崗黨略村也因此成為了遠近馳名的銀飾刺繡之鄉。
銀飾刺繡產業。崗黨略村立足于旅游苗寨發展,探索銀飾刺繡產業“黨支部+合作社+十戶一體+農戶”發展模式,通過注冊成立銀飾合作社和刺繡合作社、銀飾協會和刺繡協會,整合產業資源,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式”發展,讓銀飾刺繡產業擺脫了傳統家庭作坊式發展模式,實現資源、信息共享,銀飾刺繡工藝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更新,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銷售渠道不斷拓寬。并積極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余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2017年以來,已經有18戶76人貧困戶農民脫貧致富。
林下養殖產業。在重點推進銀飾刺繡傳統產業換發新顏的基礎上,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協調項目資金,加快林下養雞、油茶產業發展進程,在楊家寨實施千畝林下養雞項目,養雞6萬羽,油茶種植1000畝,實現銀飾刺繡產業和林下經濟交相輝映,全面補足現有未脫貧戶短板。
挖掘“三個寶貝”。立足村寨區位優勢,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三個寶貝”,依托青山綠水的生態資源優勢,注重挖掘保護百花山神廟、懸崖藏鼓洞、紅軍長征遺址、關帝廟等20多項古建筑。
抓緊“一人一技”
崗黨略村依托濃厚的苗族文化底蘊和精湛的手工技藝,注重傳統銀飾刺繡技藝傳承,涌現出一批能工巧匠。崗黨略村現有銀飾鍛造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苗族刺繡傳承人1名,州級銀飾鍛造傳承人2名,縣級銀飾刺繡傳承人30余名。崗黨略村已脫貧人口中近40%通過發展銀飾刺繡傳統產業實現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
打破傳統舊習。黨的十九大代表吳水根作為第8代銀飾鍛造傳承人,倡導打破銀飾鍛造技藝傳男不傳女的習俗,并身體力行,先后悉心教導本村吳建平、吳必林等12人傳統技藝,也包括了吳水根的女兒吳春秀,如今吳水根的弟子們均已出師,創立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并無私地將銀飾鍛造技藝傳授他人,形成了良好的技藝傳承氛圍,積極帶動村寨農戶實現脫貧致富。
加強指導培訓。為了讓貧困戶掌握1門技藝,以村級合作社為牽頭,依托苗繡培訓基地方瓦苗族博物館舉辦刺繡培訓班,聘請苗族刺繡傳承人、苗繡大師現場傳授技藝,學員現場實操、現場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在較好保護苗繡技藝傳承的同時,讓農村婦女,特別是農村貧困婦女擁有一技之長,拓寬增收渠道。目前,已完成苗族刺繡培訓2期,受訓學員100余人。
做好外輸內吸。積極協調組織余杭地區赴村開展專場勞務招聘會,全村外出務工994人,占全村勞動力65%;其中貧困戶外出務工178人,占總貧困戶人口34%。村內開發公益性崗位23個,其中保潔員13名、護林員6名、就業信息統計員2名、電商樓工作人員2名。
抓好“十戶一體”
崗黨略村創新“十戶一體公約”推進“十戶一體”村莊治理模式,通過黨員戶長作用發揮,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著力改善人居環境。采取院壩會等形式,強化人居環境整治宣傳,組織“十戶一體”衛生評比,抓好農戶房前屋后、室內室外衛生整治。動員貧困戶、公益性崗位人員、網格員對公共衛生區域進行整治,對無人居住的爛房破房、柴草亂堆、畜禽亂放等進行集中摸排和整治。
著力建好基礎設施。通過整合“一事一議”、農村危房改造、美麗鄉村建設、風貌整治等項目資金實現戶戶通水、通電、通水泥路,實現了路面硬化。全村現有姊妹廣場1個、集村活動室和衛生室為一體的樓房1棟、籃球場5個、風雨長廊2座、標準停車場1個、公廁5個,電商服務中心大樓1棟,周邊環境綠化亮化、污水設施、青石板步道、風貌整治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
著力提升群眾認可。采取召開院壩會、村民小組會等形式,宣揚中央、省、州、縣脫貧攻堅惠民政策,講清群眾獲得的實惠;通過縱向比較,講清群眾身邊的發展變化;算好收入及補貼帳,講清群眾的生活水平,讓廣大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
抓強“一村一隊”
崗黨略村現有黨員110名,設黨總支1個,下設黨支部3個,將一批帶富能力強的黨員代表選入支委,并強化黨組織對非公有制經濟領導,設立非公有制經濟黨支部4個。
規范支部建設。持續推進了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對材料檔案進行了梳理規整,進一步優化村兩委辦公環境。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進一步發揮基層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堅持辦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圍繞銀飾刺繡技能培訓、產業發展、脫貧政策、環境衛生治理、“十戶一體”、醫療保健等方面,請村支書、第一書記、鎮相關部門干部、黨員代表、戶長代表等共開展講習活動。
暢通工作機制。成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由縣直幫扶單位負責人、第一書記、村支書及主任擔任正、副指揮長,嚴格落實各項制度,堅持每天早上召開碰頭會,明確每天工作重點,每天下午召開研判會,對問題進行集中研判,確保問題有效解決。目前整個指揮所人員健全、運轉高效、團結協作。
培養后備力量。注重發展黨員隊伍和村級后備干部,選好用好知識青年,并將之吸納進黨員服務隊、文藝宣傳隊、治安巡邏隊“三支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使之從環境衛生治理著手示范帶動,逐步形成衛生整治、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打造本村銀飾刺繡產品體驗過程中,將積極探索文藝宣傳隊表演創收模式,通過協調縣相關部門和機構,幫助本村文藝宣傳隊編排舞蹈,以體驗當地婚俗表演和專場舞蹈表演增收,逐步實現“三支隊伍”的村級自治和增收功能。(張美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