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天柱縣高釀鎮座寨村馬鞍組位于高釀鎮的深山之中,氣候濕潤,植被茂盛,蜜源豐富,為蜜蜂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地村民一直有養殖蜜蜂的傳統,歷代養蜂人通過“田間學校”以傳幫帶方式不斷提高養蜂本領,踏上以蜜蜂養殖和蜂蜜釀制為核心收入的鄉村振興路,靠辛勤勞作釀出致富蜜。
近日,在座寨村馬鞍山上,隨處可見一個個蜂箱沿著山路有序安放,一群群蜜蜂飛進飛出,采著芳香的蜜,60多歲的養蜂人滕九良正在搖制蜂蜜,只見他熟練地將蜜脾從蜂箱中取出,放入搖蜜機內,用力均勻,控制轉速,蜜量豐富。
今年64歲的滕九良是高釀鎮座寨村人,家中6口人,家中負擔較重,一家人的日常開支基本全靠他一人支撐。之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依靠座寨的好山好水,綠植豐富、野花繁多的特點,大規模發展養蜂產業后脫貧致富了。
“土蜂蜜市場需求一直都挺大的,原先我一直在家務農也有幾箱子蜂,但是家里沒什么錢,又缺乏技術,做大規模還是有點怕的。”滕九良回憶到當初的情景說道。“后來我們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來走訪時,我就把想法和他說了,想不到沒得幾日,他就把專業人員請到村里來,實地幫助解了決養蜂技術問題。同時還聯系有經驗的養蜂人、技術員進行交流學習,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就放心的擴大規模做起了養蜂產業。”
養蜂人滕樹民說:“我已經是我家養蜂的第六代“傳承人”了,從小我爺爺的爺爺就在養蜂,如今我兒子也是養蜂人。我現在一年養400多箱的蜜蜂,一年下來共收取蜂蜜1500多斤。”
而作為年輕一代的養蜂人,滕樹民品牌意識強,他說:“我們村上幾乎每家每戶都養蜂,最少的都有10幾箱,以前老百姓養蜂都是自產自用,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東西再好,認識的人少,也賣不出好價錢。我在外面務工了10多年后又繼續回來養蜂,深知品牌推廣的重要性,利用國家的好政策,我注冊了商標,每年負責收購村上的蜂蜜量有6000斤左右,積極為我們村的農產品進行線上推廣,線上銷售蜂蜜,現在主要銷往廣東一帶,這個季節的銷量每月大概1000多斤。”
“你看看我家的蜂蜜,絕對純天然的,色澤好,味道更是沒話說,這個季節主要采的是山上烏柏等樹的花蜜,像我們這種純天然的野生蜂蜜,很受歡迎。”滕九州高興地說道,他一家養蜂也已有三十來年,他采用傳統工藝養蜂釀蜜,多年來銷量穩中有升。
鄉村振興隊第一書記許釗說:“目前,座寨村是高釀最大的養蜂村了,養蜂戶有20多戶,自發成立了2個合作社,作為大家優化養蜂技術、促進銷量的平臺。據統計,養蜂戶現在每戶最少的收入一年差不多有2、3萬,最多的有十幾萬。”(龍杏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