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家住綏陽縣蒲場鎮的劉某先女士,其7歲的兒子危某耀在該鎮新場小學讀書放學后,一直沒有回家,劉某先立即發動親朋好友尋找孩子。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有價值的線索極少,公安機關和其家人經過多方尋找,始終沒有找到。
“我外出打工在福建照看工地,那時人們流傳好多孩子被拐到了福建。我幾乎跑遍了周邊的地方,都沒有孩子的下落。”回憶起艱辛的尋親路,兩鬢斑白的大伯侯某說。
大伯不知道的是,被拐的危某耀,也確實在福建。危某耀也始終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內心一直有個愿望: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我記得我有一個哥哥,經常接送我上下學。”危某耀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危某耀尋親的愿望也日益強烈,憑著零星的記憶,他先后跑遍了記憶中的各個地方尋找,但每次都是失望而歸。
2013年,在得知可通過DNA尋親時,危某耀再次燃起希望,并于當年11月16日在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備案采集了血樣。
今年1月以來,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團圓”行動。綏陽縣公安局對歷年失蹤、被拐兒童信息進行梳理,并重新采集了失蹤兒童父母血樣送檢。
11月11日,劉某先女士到綏陽縣公安局進行了血樣采集入庫。12月2日,經系統比對,劉某先DNA信息比中危某耀DNA信息。經確認,危某耀就是劉某先失蹤的兒子侯某兵。
32年的苦苦尋找,32年的苦苦等待,終于迎來了團圓時刻。12月12日,在綏陽縣公安局完成認親儀式后,南明分局與綏陽縣公安局民警一路護送危某耀回家團聚,家里的親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媽媽,我終于找到你們了!”在喧天的鞭炮聲中,危某耀在親朋好友的簇擁下走到家門口,跪在了母親劉某先面前。而此時,他才知道,他的親生父親,已帶著遺憾離開人間。危某耀說,他會在家中多呆一陣子,陪陪母親。
據悉,今年以來,綏陽縣公安局全力查找失蹤、被拐兒童,已幫助8個離散家庭實現了“團圓夢”。(記者:黃寶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