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黃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分管林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林業、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黃平縣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下經濟領導小組;組建黃平縣林業經濟工作專班,抽調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6名人員具體辦公,負責組織協調、督促檢查、技術指導、項目驗收等日常工作。鄉鎮、村級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縣、鄉、村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成員單位聯動抓,專班人員日常抓,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確保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業經濟建設工作全面落實。
強化方案制定,加大技術指導。黃平縣緊緊圍繞“念好山字經、盤活林資源”的總體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近期得利與遠期得林目標。相應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黃平縣十四五特色優勢油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等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油茶種植和林下經濟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相關成員單位成立了特色優勢油茶產業項目指導組,分片包鄉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服務,為黃平縣特色優勢油茶產業項目有效實施和油茶種植套種中藥材產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組織保障和技術服務。
強化政策宣傳,茶農積極參與。黃平縣制作特色優勢油茶種植和林下經濟政策宣傳資料2萬余冊,利用少數民族集會和趕集日到11鄉鎮開展廣泛的政策宣傳和咨詢服務;村級利用群眾院壩會加大宣傳發動力度,組織種植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以鮮活的案例使農民意識到不砍樹也能致富。同時,駐村干部進村入戶介紹發展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下套種中藥材的好處,向廣大茶農講解項目扶持政策和傳授種植技術,提高群眾對特色優勢油茶種植和林下經濟的再認識,激發群眾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增強茶農發展油茶種植的信心和決心。
強化技術培訓,提高種植水平。黃平縣制定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下經濟培訓方案,明確8名林業專業技術員深入項目實施的鄉鎮,按照“理論授課+觀看視頻+田間指導+技術講解”的培訓模式,負責油茶種植的育苗、整地、打穴、植苗、除草、施肥、防蟲等生產環節技術培訓工作,將主要技術力量向產業村及林業扶貧項目點傾斜,實行全程跟蹤指導,確保項目建設質量。發放《油茶栽培技術資料》和《油茶栽培技術管理手冊》等技術資料 1.2萬冊。邀請州管專家和專業合作社技術員到生產基地現場指導授課,培養油茶種植實用技術骨干12名。深入鄉村舉辦培訓班 35 場次,免費向茶農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由專業人員把好技術關,結合多次的培訓和指導,讓所有的種植戶都能獨立操作,掌握油茶種植實用技術,有效提升茶農發展油茶種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強化規劃引領,建立示范帶動。黃平縣在野洞河鎮的萬丈村、上塘鎮的木江村、谷隴鎮的青塘村新建油茶種植示范基地5個;在新州鎮槐花村桃子沖新建油茶種苗培育示范基地300余畝,完成林木良種苗木培育補貼油茶嫁接育苗140萬株,為油茶產業發展所需的苗木樹種和新造林地塊提供用苗保障。目前,示范基地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為帶動黃平特色優勢油茶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強化督促檢查,嚴格跟蹤問效。黃平縣在實施特色優勢油茶產業項目建設中,堅持專班統籌,嚴格日常管理,統一調度,強化督查,確保項目建設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建立跟蹤督辦機制,黃平縣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下經濟工作專班加強鄉鎮工作督查指導和工作調度;會同縣委政府督查室不定期到鄉鎮和部門進行督導,建立定期督查通報制度;對工作不力,不認真履責,造成工作嚴重滯后的鄉鎮、單位負責同志,將在推進會上作表態發言;將土地規劃、林地流轉、合同簽訂、整地植苗、撫育管理、除草施肥、資金兌現實行倒排工期,強化跟蹤問效,對未按時序完成工作任務或不作為、慢作為有關鄉鎮、單位和人員嚴格問責。同時要認真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嚴格依法依規做好面積測繪、項目驗收、資金兌現、矛盾化解等工作,用鐵的紀律和規范的管理機制確保項目落地見效,讓廣大茶農真正成為最大受益者,使特色優勢油茶產業和林下中藥材等林業重點項目建設成為群眾的滿意工程,推動黃平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黃平縣特色優勢油茶產業發展項目完成投資4200萬元,完成建設面積3.89萬畝,其中新建高標準油茶示范基地0.25萬畝;完成老油茶低效林改造1.06萬畝;完成項目配套建設產業路硬化3180米,新建蓄水池20個和生產步道1000米等相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項目實施和產業帶動,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據悉,黃平縣特色優勢油茶產業項目和林下套種中藥材覆蓋新州、谷隴、上塘、野洞河、平溪、紙房、一碗水等鄉鎮,利益聯結林農6700戶35000人,項目實施每戶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黃平縣創新發展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打破以往“保底分紅+效益分紅”模式,采用單一效益分紅模式,減少長周期產業前期投入;同時,效益分紅采取林地權屬使用人+村集體分紅模式,油茶掛果收益后,茶農和項目建設屬地村集體將獲得長期穩定收入來源,幫助茶農穩定增收致富。此外,村集體獲得穩定收益,加大村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切實解決脫貧戶和邊緣戶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通過林地流轉和林下套種中藥材,有效帶動周邊群眾1000余戶5000余人長期就業務工,除了當地農戶土地流轉得到補助外,農戶每天就地就業工資收入100元,月工資3000元以上。項目基地不斷完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改善茶農生產、生活環境,促使廣大茶農得到更多的實惠,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實現茶農增收致富目標打下良好基礎。(張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