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貴陽爆發疫情以來,貴陽市錦屏商會籌備組及成員積極投身抗疫一線。當貴陽市錦屏商會籌備組成員、民革直屬貴州民族大學支部副主委楊光煥獲悉貴州民族大學因疫情防控食材緊缺后,緊急向貴陽市錦屏商會籌備組反饋和對接,該會擬任副會長楊子嘉立即響應并行動,馬上落實有其參與投資的錦屏縣花橋糧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具體實施捐贈3.8噸有機新米事宜。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只能加班加點收割、晾曬、加工和包裝;作為貴州民大校友、錦屏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龍娟積極協調定點捐贈及物資配送事宜。通過6天的共同努力,最終完成3.8噸、價值5.5萬元的“黔稻花橋”高品質有機新米安全順利送達。
據該會擬任副會長楊子嘉介紹,他和他的基地貴州錦屏花橋糧油農民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肖池彬聊到貴陽疫情時都倍感心疼,于是有了捐贈合作社生產的優質有機大米的想法。“在商會里大家都為錦屏援筑的家人們送去溫暖與關心!我們做這些也是希望能幫助到疫情當下的困難群眾度過晢時的困難。”楊子嘉由衷的說到。
“我們確認捐贈的信息后,第二天立刻安排人員收割稻子,第三天開始晾曬,最后加工、包裝,于9月19日早上6點裝車出發。在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所有環節都是一環扣一環,生怕我們支援晚了!”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黨支部書記兼花橋糧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池彬介紹道。
眾力并則萬鈞舉,人心齊則泰山移。從彎彎稻穗變成粒粒白米,這其中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而當銅鼓鎮花橋村村民知道楊子嘉(銅鼓鎮嫩寨村人)、肖池彬等合作投資的合作社要為貴州民族大學捐贈大米的行動后,紛紛自愿當免費勞動力。據了解,特別是包裝大米那天需要人手,上到80歲老人,下到8歲孩童,還有3公里外騎著三輪車來的鄰村村民都在幫忙。其中80歲的老人是原銅鼓鎮花橋村黨支部書記石順榮,而8歲的小孩就是肖書記的孩子。
“平時買一包煙的錢她都不會拿給我,但這次我提到大米的包裝袋的費用緊張,她二話沒說就把錢轉過來。”肖池彬笑著說到,話中的“她”是肖書記的妻子,也是花橋糧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計。“我除了是‘農民’,還是一名‘中共黨員’。由我們合作社具體承擔的此次捐贈結束后,還有好多村民說也要參與捐贈,非常令人感動!”肖書記說。
據介紹,此次捐贈的“黔稻花橋”品牌大米屬于稻花香7號大米,品質享譽全國,也是目前最高檔的有機大米之一。基本按傳統農業耕作,秋冬種植綠肥,稻田養魚,不打農藥。只希望這份來自錦屏村民的愛心,能助力點亮貴陽的黑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