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調研:綠葉金瓜里的增收之路
仲夏的德旺鄉,青山如黛,產業生輝,隊員們走進德旺鄉的交界村、堰溪村等村。“喜陰的淫羊藿是交界村的‘致富草’。”交界村黨支部書記蒙海濱介紹,交界村依托梵凈山年均17℃氣溫、1800毫米降水的環境,打造出了淫羊藿種植基地,同時抓牢市場需求,與企業形成長期合作,探索一條“林下生金”的致富之路!
圖為實踐隊員在訪談當地工作人員
“堰溪村因當地冬瓜地產量高、周期短,通過自費試種示范、簽訂保底協議和技術培訓,消除村民疑慮,推動了產業的從無到有,使其成為連接市場的‘黃金紐帶’,盤活了閑置土地,創造了就業崗位,讓‘兩山夾一溝’的地形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堰溪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智介紹道。
據介紹,1400米的云霧茶園是堰溪村另一抹“綠金”,高海拔云霧環境,常年濕潤的氣候和肥沃土壤保障了綠茶品質,堰溪村開拓出一條通向國際的茶產業之路。在王智的帶領下,隊員參觀了當地種植基地、茶產業工廠,學習使用機械設備,并了解到辨別茶葉品質、冬瓜生長狀況的專業知識。
圖為實踐隊員在負責人的介紹下學習使用設備
田壟躬行:田間地頭上的青春勛章
知農助農,將理論化為實踐,在下鄉過程中,實踐隊員通過“田間采摘+直播帶貨”的模式開展助農活動,深刻體會勞動背后沉甸甸的艱辛。實踐隊員走進田間地頭,撥開玉米地里密不透風的玉米稈、寬大厚實的葉片,用一顆顆玉米將背簍填滿;在寬闊的冬瓜里,用紙和筆仔細地記錄生長狀況。
圖為實踐隊員在一起摘玉米
同時,為了有效引流、拓寬銷量,實踐隊員和村干部一同走進直播間開展直播助農,將茶寨貢米、富思百礦泉水、泡椒等特色農業產品搬進自媒體直播間,并抓住夏季需要進行宣傳,實現直播“引流”,構建“云端推銷”新生態。
在直播過程中,隊員與村干部通過引入產品故事幫助直播間的觀眾了解德旺鄉的特色農業產品,對本地特色農產品進行一一介紹,并通過“二人轉”的方式收獲上萬點贊,直播間曝光人數超2800人。
周末媽媽:跨越山脈間的再次相遇
依托當地“周末媽媽”志愿服務項目,團隊成員開展“我為大家辦實事”志愿活動。隊員化身“周末媽媽”,與當地孩童開展暖心互動。設置思政教育、昆蟲科普、手工剪紙、戶外活動四個環節課程,讓孩子們在創作與體驗中提升動手能力、鍛煉身體素質,帶來德智體美勞的全面體驗!
圖為實踐隊員在與孩童們玩游戲時分組
同時,實踐團隊依靠專業的攝影設備,開展“人生印記”攝影活動,為當地孩童、老人拍攝26組照片。在假期末開展了第二次訪問,檢驗孩子們的暑期學習情況,為他們開展入學教育,并將所拍攝圖片分發給當地老人。
圖為隊員在為當地老人拍攝照片
團隊中的肖宏鑫同學在返回途中還時常掛念著:“我說過,我還會回來看秋波,約定了跟他一起進步就不能毀約。”
圖為實踐隊員與“秋波”的再一次見面
此次專項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活動負責人表示,實踐隊將會繼續聚集更多的青春力量,用青春的汗水書寫更加精彩的時代答卷。(通訊員:陳喆 宋序進 肖宏鑫)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