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爐山鎮的葡萄迎來豐收盛景,一串串飽滿圓潤的葡萄掛滿枝頭,晶瑩如寶石,散發著誘人的果香。作為當地特色農業產業,葡萄種植已成為爐山鎮鄉村振興的“甜蜜引擎”。
據悉,爐山鎮葡萄種植主要集中在大牌坊村和海星村,其中海星村種植面積達700余畝,年產量約200萬斤;大牌坊村種植100余畝,年產量約30萬斤。主栽品種為皮薄肉厚、清甜多汁的“水晶葡萄”和色澤艷麗、風味獨特的“紅玫瑰葡萄”。
走進海星村沙子灣張玉平家,晶瑩剔透的“水晶葡萄”與紫紅飽滿的“紅玫瑰”交相輝映,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甜蜜圖景。他家種葡萄已有30余年,從父輩年輕時開始種植,葡萄種植技術現傳承到了他這,現在10余畝果園畝產穩控在2000斤左右。如今線上微信售賣、線下擺攤兩頭忙,每天天不亮就摘滿筐,拉到凱里市區叫賣,一天能銷300斤左右。
“2024年自家葡萄收了15000斤左右,今年掛果更密,你看這果穗,多結實!”張玉平指著枝頭的葡萄笑著介紹道,“今年畝產估計能達到2500斤,整片果園的產量眼看就要突破20000斤!”說著,他便往竹籃里又添了一串,紫瑩瑩的葡萄上覆著薄薄的白霜,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
作為一名黨員,張玉平以紅玫瑰葡萄種植為切入點,積極向村民提供優質種苗,并悉心指導栽培技術,帶動周邊農戶共同提升種植水平。在他的示范引領下,當地葡萄產業實現提質增效,優質果品售價較往年每公斤提升6元,有效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
鏡頭轉到大牌坊村,果農潘大姐正蹲在田壟邊,銀亮的剪刀“咔嚓”幾聲,便把過密的果穗修得疏密有致。“咱這葡萄都是現摘現發,客戶嘗到的,都是帶著白霜的新鮮勁兒!”連片果園里,潘大姐指尖掐著果柄輕輕一旋,一串水晶葡萄便落進竹籃,“我們堅持綠色種植,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用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劑,種出的葡萄不僅甜度高,而且吃著也安心。”
這股“甜蜜熱潮”的背后,是爐山鎮政府的精心培育。葡萄產業讓各村都動了起來,村民們跟著學、跟著干,昔日的普通農田,如今成了“聚寶盆”。
下一步,爐山鎮計劃進一步延伸葡萄產業鏈,一方面幫助農戶引進更高端的葡萄種植技術,提升葡萄品質;另一方面積極聯系收購公司,對接快遞行業,打通銷售渠道,讓爐山葡萄銷得更遠。全面打響‘爐山葡萄’的品牌名聲,讓產業鏈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戶手中,讓這份甜蜜事業持續滋養鄉村振興之路。
海星村葡萄聯系人:張玉平 15885840519
大牌坊村葡萄聯系人:潘海燕 18212409996
(彭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