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詩意的豐收圖景,正在凱里市的稻田里鮮活上演。作為推進稻田生態修復和水生生物增殖放養的重要一環,近日,市植保植檢站技術人員帶著2萬余只黑斑蛙,精準投放到萬潮鎮馬田村和舟溪鎮營盤村的稻田中,運用“以蛙治蟲”的生態智慧,為600余畝稻田構建起一道天然的綠色防線。
清晨的稻田里,稻花清香彌漫,翠綠的稻葉隨風輕搖。在馬田村的稻田旁,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透氣網袋,一袋袋活蹦亂跳的黑斑蛙“撲通撲通”躍入水中,迅速隱沒在茂密的稻叢間,濺起細碎的水花。在舟溪鎮營盤村的稻田里,也同步上演著這生機勃勃的一幕。
“這些黑斑蛙是捕蟲能手,尤其愛吃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等水稻主要害蟲。”市植保植檢站站長劉毅介紹道,“一只成年黑斑蛙每天能捕食七八十只害蟲,是名副其實的‘稻田衛士’。通過增殖放養,不僅能有效控制蟲害,還能恢復田間生態平衡,改善稻田生態環境。”
“向稻田投放黑斑蛙,是我們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稻田生態修復、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具體行動之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擴大生態防控技術覆蓋面,強化技術指導與效果監測,讓更多農田受益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目標。”
隨著一只只矯健的“蛙兵”融入稻田綠浪,農戶們的臉上寫滿期待。此起彼伏的蛙鳴聲,不僅預示著害蟲將得到有效遏制,更奏響了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豐收曲”。
(植鳳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