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人才建設滯后于國家發展,所以我國經濟規模達到全球第二,核心競爭力卻不是高新產業與知識經濟,不是人才的創新與創意,而是廉價的勞動力與土地以及低端制造業。當今中國亟須新的轉型,而人才戰略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驅動力。從世界發展的潮流來看,全球化在經歷了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之后,現在又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即人才的全球化流動。
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制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并突出擁有知識技術和資本的人才在生產要素的核心作用,以推動產業向創新經濟轉型升級。自中央的“千人計劃”2008年出臺以來,中國正由“人才流失國”向“人才回流國”逐漸扭轉,中央和地方的最新人才吸引舉措加大了人才的回流力度。中國新的人才政策還包括今年出臺的“青年千人計劃”,以及“外國專家千人計劃”等一系列國際人才政策創新舉措。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的出臺,目標在于促使中國擺脫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主要為“體力勞動者”和“低端知識工人”的角色,由“世界制造中心”同時成為“世界創新創意中心”,大大提高國家整體人才素質,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從而實現由區域大國變為世界大國,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
中國最新人才戰略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引領目前中國需要的轉型趨勢,包括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從硬件建設到軟件建設;從投資拉動型經濟向人才拉動型經濟;從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從只重視經濟科技創新到社會創新并重的發展模式;從主要面向國內人才資源到面向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等。所有這一切,高質量的人才正是關鍵。
按照聯合國的統計,全世界有超過兩億人在出生國以外生活與工作,而且每年增長3%。可見人才跨國流動,是支撐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普遍持開放態度。人才跨國流動和競爭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經濟,中國的對外開放,會促使人才跨越地區流動。中國需要在新的國際人才流動和競爭中發揮新的比較優勢,抓住當今國際人才大流動的契機,促使更多的人回流,吸引更多海外英才到中國創新創業。因此中國出臺新的人才政策,也是應對國際人才競爭格局的需要。中國需要學習發達國家人才競爭的有利經驗,包括在簽證、綠卡、國籍等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開放。
中國新的人才政策,正在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并贏得高度贊譽。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在中國人才規劃綱要發布的2010年連續兩次召開有關中國人才發展研討會,高度評價由中國最高組織部門牽頭制定并發布的中國人才政策,認為這將對中國未來的創新與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2010年專門發布有關人才報告,指出更加寬松的人才流動政策和機制有利于世界經濟的恢復。中國人才話題在達沃斯年會上成為一個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中國漢語的“人才”二字目前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直接引用的專業術語“Rencai”。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則認為,目前已經不只是單純的“逆向人才流失”(即中國高級人才回國),而是“土生土長”的美國頂尖人才也開始流向中國。隨著中國建立在技術和資本門檻之上的人才綠卡制度改革以及其他人才政策的日漸開放,這一趨勢還會加快。(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