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時期,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怎么抓才能形成戰斗力,才能確保打得贏?
從江縣人武部領導班子認為:人武部人員再少也要有作為,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再特殊也要高標準,擔負的任務再艱巨也要謀打贏,必須按照“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要求,努力提高以核心軍事能力為主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這個戰斗集體從自身的雙重職能、雙重性質、雙重領導、多重任務等特質入手,始終堅持內塑魂、外塑形,在月亮山下,以忠誠之心書寫了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靠得住、過得硬”的絢麗篇章。
思想政治建設:把握時代內涵夯實思想基礎
從江縣人武部歷史厚重,傳統優良,實績突出,在新的時期更有堅定的思想、過硬的本領。2009年,新一屆黨委調整后,人武部一班人面對新時期、新要求,始終堅守一條鐵律:不管時代怎樣發展、形勢怎樣變化,都能做到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每推進一步,官兵思想政治建設就跟進一步。
他們通過采取實行周二、四晚集中學習制度,圍繞“找準參照系、比出精氣神”開展“三知三心”和“六比六不比”活動等,用優良傳統凝聚力量;開展“如何看待進步、如何對待事業、如何擔待責任”大討論,組織追尋紅軍足跡拉練活動、開展“烈士墓前話使命”教育、籌辦“雙擁”晚會、“八一”建軍節請英模進軍營講傳統、發動干部職工人人寫勵志警句錄、每周交流工作體會、每月進行一次建言獻策、每年組織一次“金點子”評比和獎勵等一系列活動,宗旨樹起來了、本色亮起來了,官兵的事業心責任感增強了,老傳統煥發了新活力,老先進成為新榜樣。
常態化建設:緊貼使命練就過硬本領
“齊步走,一二一”、“出擊,殺”!從江縣人武部訓練場,命令聲、口號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擒敵技能訓練、隊列變換訓練競相上演,一爭高低。這是記者在從江縣人武部見到的火熱場面。
“練”為戰。如何把在訓練場上練就的技能應用貫穿到實戰中?從江縣人武部始終把工作重心聚焦到不變質、打得贏上來,堅持以自身建設的成效反映能力,著力錘煉能抓戰斗力也會抓生產力、能抓軍事工作也會抓經濟工作、能抓部隊安全也會抓社會穩定的“三能三會”基本功,確保各項能力的不斷提高。
在訓練工作中,他們不僅著眼訓練與生產融合,還借助地方資源,采取以崗代訓、專業集訓、掛鉤幫訓、聯合演訓的方式,著力提高民兵訓練層次和質量。他們從需要什么樣的力量就建強什么樣的應急隊伍、需要什么樣的保障就建精什么樣的支援隊伍、需要什么樣的專業就建實什么樣的儲備隊伍要求出發,及時建立預案體系,充實、完善國防動員數據庫,積極推進信息化條件下的戰備訓練,連續四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在2011年嚴重干旱面前,縣人武部緊急組織干部和民兵163500余人次,為群眾送水4000余噸,幫助群眾抽水抗旱保苗3萬余畝,鋪設水管20余公里,協調解決并發放抗旱糧8噸,抗旱水管11600米,抗旱救災器材1856件,解決了6500余人的飲水和38600余畝農作物的灌溉問題。通過遂行一系列急難險重任務,有效提高了官兵的應急能力。
今年7月,在上級組織的“苗嶺-12”實兵演習中,從江縣人武部擔任的偵察、戰備物資運輸等3項任務全部被考核組評定為優秀。
從江縣人武部還針對執行急難險重任務軍地協作緊密、聯動性強的特點,從完善預案方案、聯合指揮機制、聯演聯訓入手作準備,確保隊伍一旦有事便能迅速擔當大任。他們還充分發揮官兵特長,你挑一擔水,我搬一塊磚,自己動手修建了籃球場、羽毛球場、民兵生態循環示范養豬場和民兵生態示范養雞場、環山健身步行道等,還開荒拓地養豬種菜,大力發展農副業生產,培養官兵扎根山區、立足本職、艱苦創業、甘愿奉獻的精神,并將養殖、種植場建成民兵科技興農培訓基地。
民兵建設: 狠抓基礎努力提升整體素質
“國無防不固,民無軍不安”。人武部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強武裝關鍵就是要落實在民兵戰斗力提升和鄉鎮武裝部組織能力建設上。
坐落于都柳江畔的下江鎮,下轄48個村,是典型的寨火和水災多發地域。凡有災情發生,不論是黨委、政府,還是村民,第一時間想到的人一定是鎮武裝部長張振芳以及他的民兵應急分隊。
2008年10月初,都柳江發大水,該鎮沿江的平江、平榮、下江等村286戶農戶用于危房改造的木料放置于江邊,面臨被洪水沖走的危險。汛情就是命令,張振芳迅速調集近1500名民兵,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搶在洪水到來之前將農戶木料全部安全轉移;2011年抗旱期間,下江鎮人武部出動民兵4000余人(次),為老百姓尋找水源10多處,抽水保苗600多畝,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100余萬元。
下江鎮民兵應急分隊為何能夠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該鎮黨委書記陸習告訴記者:因為他們有一個非常盡責、非常愛兵(民兵)、非常有辦法的武裝部長。
張振芳通過大膽改革傳統的民兵編組方式,把民兵組織向相對穩定的黨政單位、學校和長期在家務工青年延伸,統一編組,在鎮所在地和48個村分別組建了幾十人規模,在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的基干民兵小分隊。就是這樣一支支小分隊,2008年冰雪凝凍災害期間,架設電桿192根,裝訂地錨316個,鋪設電纜35公里;2009年種植樹木1.3萬余株,種植楠竹168畝。
張振芳總是設身處地為隊員著想,爭取鎮黨委、政府領導支持,將基干民兵隊員納入低保和優撫對象,解決了隊員的后顧之憂。
張振芳還特別注重對農村群眾和青少年學生的國防知識教育,經常利用斗牛、歌會等民族民間活動播放國防知識、國家政策法規知識宣傳片,增強全民國防意識和法規意識。與此同時,他還堅持搞好兵員儲備、注意動態把握,確保每年都有充足的優秀適齡青年輸送給部隊。
由于工作出色,2010年張振芳被省軍區評為“軍事訓練先進個人”,2011年榮獲“全國民兵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窺一斑而見全豹。下江鎮人武部只是從江縣21個鄉鎮人武部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從江縣人武部根據不同任務性質要求,在全縣組建了“治安巡邏隊”、“春耕搶種團”、“秋收服務團”、“抗旱突擊隊”、“破冰融雪突擊隊”、“愛心送水隊”等21支民兵應急骨干分隊,支援保障隊伍達2萬余人。
縣人武部一班人,每年都要到民兵應急骨干分隊進行為期30天的當兵鍛煉、到鄉鎮武裝部開展為期15天的蹲點調研,進行面對面的傳幫帶,幫助基層專武干部提高組織民兵整組、軍事訓練、搶險救災、應急維穩等活動的具體能力,提高基層武裝部規范化建設水平。如今,從江縣的21個鄉鎮人武部已全部實現正規化達標建設,為貧困山區鄉鎮人武部正規化建設樹立了樣板。
對于從江縣人武部取得的成績,凱里軍分區政委徐德明這樣評價:“從江縣人武部始終狠抓思想政治建設,做到無論形勢怎樣變化優良傳統不丟,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推動人武部全面建設的新跨越,樹立了黔山秀水人武戰線的一面光輝旗幟。”(吳會武 楊卓光 馮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