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大生產運動造就了一個南泥灣精神,為我軍艱苦奮斗樹立了一座豐碑。而今從江縣人武部傳統不丟,斗志不減,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把一座荒坡建成了軍地融合的生態種養示范基地,被軍內外譽為都柳江畔的“南泥灣”。
從江人武部營區坐落在從江縣城,它面對美麗的都柳江,背靠陡峭的荒坡。
9月14日,記者采訪了這個因地制宜、巧妙布局的生態種養示范基地,并對參加基地生產培訓的民兵進行了深入走訪。
游走在這個生態示范種養基地里,讓記者處處感受著一種歡欣與驚奇。
你看,基地里的豬、沼、菜(果)香豬養殖模式,是那樣規范和誘人;香雞原生態養殖方式,通過活性炭過濾水、中藥液喂養防疫、太陽能燈誘惑捉蟲、用誘捉的蟲喂雞等程序,大大提高了科技養殖的水平,同時也減少了基地的病蟲害;再看看那生態養鴨棚舍里百余只鴨子發出呷呷的歡叫聲,就好似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最令人感慨的是,種養示范基地里用木牌標示的人武部18名官兵的蔬菜種植責任地,上面寫著責任人的姓名、職務及目標產量。別小看這幾分責任地,它可是官兵和職工們一個比賽種菜的擂臺,就在誰都不甘落后的情況下,部長和政委兩人的責任地竟然創造了年產近二千多斤蔬菜的紀錄。
這可不是一般常規下的種菜,他們講求的是種植技術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品質。記者通過了解得知,針對從江光熱時期較長的特點,官兵和職工們對茄子和辣椒收獲一次果實后,又留樁讓其再次發芽、開花結果,實現了“種植一季,收獲三季”的奇特效果,難怪部長和政委的責任地要創部里蔬菜產量的新紀錄呢!
針對山區缺地少土的現狀和本地山區群眾不愛種菜的習慣。部里還投資10余萬元,在營房頂層建起了無土栽培示范點,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目前官兵和職工、民兵們在基地種植的蔬菜品種已達29個之多,像羽衣苷藍這樣的蔬菜品種還是從國外引進的。
近兩年來從江人武部生態種養示范基地的蔬菜、水果和香豬、香雞、鴨子的種養殖收入累計已達40多萬元。
在人武部戰備訓練任務如此緊張繁重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建設這樣一個具有規模的生態種養示范基地?記者向謝曉波部長問道。
謝曉波告訴記者,建立生態種養示范基地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加快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的脫貧致富步伐作一些實質性的探索,通過每年有計劃地組織民兵參加基地培訓,力爭為帶動群眾發展種養業辦一件實事。二是通過基地建設改善官兵、職工和民兵們艱苦工作生活條件,讓他們在良好的條件下,樹立信心、提升斗志、增強榮譽感。
是啊,從江縣人武部的親民愛民行動是有著光榮傳統的。他們的老部長、全國英模吳興春同志就曾留下這樣一段感人的故事。
1953年,吳興春來到最邊遠偏僻的苗族聚居的加鳩鄉工作,可這里的苗族群眾還在過著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生活,耕田方式都是用人拉石犁,而牛卻被視為“神牛”,只用來祭祖。看到這樣的狀況,吳興春耐心做通群眾工作,親自辦起了耕牛訓練班,讓群眾來學習使用牛耕田。盡管吳興春經常是被摔得一身傷痕,可終于讓這些“神牛”乖乖馴服,群眾也學會了用牛耕田,加鳩的苗族群眾從此擺脫了人拉石犁的枷鎖,使當地的生產力大大提高。
在離從江縣城140多公里的光輝鄉,退伍軍人黃勇高興地對記者說:“我今天能發展生態野雞養殖產業,離不開縣人武部的指導和支持,特別是人武部的民兵生態示范種養基地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找到了這條致富路子。”
黃勇是光輝鄉加進村人,1995年退伍后苦于致富無門,一直在外打工。他到從江縣武裝部的基地參觀取經后,從2010年開始進行生態野雞養殖,他的存欄野雞最多時達4000只。近兩年,他每年的純收入都在12萬元左右。
宰便鎮引東村26歲的楊光平看到縣人武部的豬、沼、果(菜)香豬養殖模式非常規范,也按照這樣的標準模式,在家里搞起了豬、沼、果規范化養殖。現在楊光平家每年的香豬和椪柑銷售純收入都在10萬左右,小日子過得殷實富足。
停洞鎮架里村的支部書記、民兵連長梁毅,多次到縣人武部的示范基地參觀培訓,從中找到了發展種養產業的靈感。去年他率先在村里種植了10余畝太子參,獲得成功后,今年又帶動103戶人家種植了423畝。按今年的太子參市場行情折算,這103戶人家可獲得1000多萬元的收入。面對眼前的收獲,鄉親們個個喜笑顏開。
從江人武部的生態種養示范基地也給前來調研的上級首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原貴州省軍區司令員凌峰參觀基地后感慨說:從江人武部的以勞養武建設走在了全省軍區系統的前列,在西南五省市都是很少見的,這是一個新時期的軍中南泥灣。
貴州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石曉如此評價:從江人武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這種精神值得全省人武系統認真學習。(吳會武 楊卓光 馮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