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有這樣一支隊伍,幾十年來,盡管指戰員換了一茬又一茬,時代變遷經過了一輪又一輪,但是他們的目標始終如一、不曾改變——軍事建設謀打贏,發展能力善融合。在各時期軍隊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屢建新功,多次受到州、省乃至中央領導的肯定,獲得了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表彰和廣大群眾的稱贊。這支隊伍,就是駐扎在黔桂交界的從江縣人武部!
牢記宗旨——濟困解難甘奉獻
從江縣人武部時刻牢記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宗旨。從老部長吳興春到現任部長謝曉波、政委羅利榮等一班人,他們親民愛民、服務群眾的故事之多、情形之感人僅僅用幾篇文章是書寫不完的。
“我們的水井在山腳下的深溝里,太遠、太低了,挑一挑水要半個小時以上,那時我年紀又小,每天最怕的事就是挑水。”停洞鎮新寨村二組17歲的余敏小姑娘談及過去挑水的事,心里不免生畏。
新寨村坐落在月亮山區一座高高的山梁上,全村108戶780人。由于居住地勢太高,全村人生活用水只能到離村寨300多米深、坡度足足有60至70度的山腳下的水井挑水。稍遇干旱,就得排隊等水。為了緩解用水困難,村民每家每戶都準備了幾個大缸子,下雨時把屋檐水集中儲起來,供平時生活之用。由于儲存時間較長,水質很差,經常會有一些寄生蟲浮游其中,影響村民的健康。
2010年8月旱災期間,村民為了爭水,曾發生矛盾引起打斗。
當時,正在該鎮架里村抗旱的從江縣人武部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由部長謝曉波親自帶隊,組織部分官兵和民兵來到新寨村,經認真勘察后,他們協調縣水利、建設、電力等部門支持近40萬元的水管、水泥等物資,奮戰27天,修建了五個蓄水池和四級提泵,將水抽到該村的最高處,再把水引入家家戶戶,使這個有著37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終于告別了艱難挑水的日子。
停洞鎮架里村是一個有417戶1867人的大村,2010年旱災,該村與新寨村同為停洞鎮兩個旱情最嚴重的村。也是因為居住地勢太高,沒有可靠水源,當地民謠曾如此評價架里:“最窮是架里,窮在沒有水;挑干田里水,還是沒水吃。”
旱災面前,又是從江縣人武部及時為地方黨委、政府分憂,急群眾之所急來到了架里村,他們組織該村和鄰近村民兵共投入5000余個勞力,奮戰17天,鋪設管道10余公里,在大旱之時為村民送來了甘泉。
9月11日,記者隨謝曉波部長來到架里村,還沒等我們進到寨子,村民們便圍攏上來,爭相給我們介紹人武部幫助他們的動人事跡。話還沒說上幾句,村民們便以苗族同胞最深情的方式,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苗歌,用歌聲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縣武裝部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我們永遠都感激不盡,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得了我們的心情!”60歲的原村主任劉永忠動情地告訴記者。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從江縣人武部先后與130多個村社、學校和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組織民兵10萬余人次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幫助村民開發養魚池15畝,發展牲畜養殖500余頭、魚11500余尾,發展經濟林9000余畝、改良果園2000余畝。
部長謝曉波、政委羅利榮還分別出資10000元,資助從江一中、從江職中、東朗小學、慶云小學共8名貧困學生上學。
“我家有六口人,媽媽在家務農,我和兩個弟妹都在讀書,還有90多歲的老奶奶,全靠爸爸在外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和維持一家的生計,很困難。謝伯伯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后,從2010年下學期開始資助我,使我順利考上了高中。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謝伯伯。”從江民族一中學生王小蘭對記者說。
目前,從江縣人武部共在該縣貧困山區建立了4所“希望小學”,贈送科技書籍1500余冊,幫助260名貧困少數民族兒童走進了課堂。
把握大局——服務地方彰使命
聽黨指揮,服務地方。這是和平時期地方人武部的主要使命。
從江縣人武部認真按照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要求,在各種洪澇災害、抗旱救災、山火寨火搶險救災等突發事件中,始終沖鋒戰斗在第一線,用血肉之軀譜寫了擁政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
近幾年來,從江縣在建重點工程多、不安全因素也多。人武部發揮民兵成建制、數量大、專業多的優勢,大規模用兵參加重點工程建設,常態化用兵維護重點工程安全,直接服務和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當好了建設的尖兵。
為更好地肩負起急時應急的使命,人武部建立健全了全縣7大類35項維穩處突任務預案,組建了23支民兵應急骨干分隊。2011年4月中旬,因持續干旱,從江縣有四個鄉鎮同時發生5處森林火災,人武部迅速集結600多名民兵,激戰四天三夜,撲滅山火600多畝,把群眾和國家損失控制在了最小的程度。當地群眾由衷地贊嘆:“有這樣一支應急勁旅,是從江人民之福呀!”
據統計,去年以來,從江縣人武部共出動民兵16萬人次,參與重大災害救援23次、搶救群眾618人、幫助運送救災物資3960余噸、挽回經濟損失3840元,為地方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江縣人武部在推動地方建設上起到了尖兵作用,在干事創業上起到了表率作用,在為民服務上起到了模范作用,在維穩處突上起到了勁旅作用,在團結協作上起到了標兵作用,值得全縣人民學習。”從江縣委書記王之政如此評價人武部服務地方建設的功績。
明確方向——融入發展求作為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可是在從江縣,很多群眾卻說:“要致富,去找人武部”。
隨著廈蓉、貴廣“兩高”通道的修建,省級產業園區——“從江洛貫特色經濟產業區”的開發建設,從江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給人武部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謝曉波、羅利榮等琢磨著——對接兩廣大市場,發展種植養殖特色產業前景廣闊而又技術不足,應該帶頭從這里突破。于是,他們說干就干,帶領人武部官兵和職工在營房的后山上建起了既有香豬、番鴨、香雞養殖,又有各種蔬菜種植的種養示范基地。
2010年,謝曉波主動請求參加了縣里組織赴山東壽光的現代農業技術干部培訓班學習。學習回來后,他在營房頂層很快建起了一個長勢良好的無土蔬菜栽培實驗場。
現在,從江縣人武部已經成為人武部官兵、職工和該縣民兵生產技能培訓的中心。通過基地培訓和鍛煉,既帶動了民兵發展,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光輝鄉加進村的黃勇,過去一直在外打工。 2010年回鄉后,通過參加縣人武部種養殖基地培訓學習,開始在家里進行生態野雞養殖,兩年來每年純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停洞鎮架里村支部書記、民兵連長梁毅,到縣人武部的示范基地參觀培訓后,從中受到啟發,去年在村里試種太子參獲得成功,今年又帶動103戶農戶種植太子參423畝,僅此一項給村民增加純收入1000多萬元;下江鎮中華村民兵連長黃達詩通過到縣人武部示范基地學習養殖香豬,現養有香豬80余頭,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以上只是從江縣人武部在新的建設時期積極探索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自身經濟發展帶動能力的一個縮影。
其實,近年來,從江縣人武部以參建參治為主要抓手,在黨建扶貧和項目推動上始終當先鋒、打頭陣,把融入的著力點放在經濟產業化上,將幫扶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通過開展“干部走下去、家長留下來”活動,共培訓村黨支部書記105名,培養民兵致富能手82名,實施農村黨員創業致富項目135個,建立黨建互助合作社25個;在下江鎮、停洞鎮等地建立起蔬菜基地、中藥材基地、特色農產品養殖基地147個,通過這些產業的帶動,幫助2800戶群眾脫貧;同時,還通過著眼駐地實情推進項目扶貧,協調148畝山地建立火龍果、椪柑等栽培基地,協助7個村黨支部建立香豬、楠竹、太子參等種養基地,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吸引了雙匯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前來合作發展,吸納700余名在外打工青壯年返鄉就業、創業。
正是這樣,從江縣連續4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縣”,連續7次被評為貴州省“雙擁模范縣”。
在榮譽面前,從江縣人武部沒有驕傲自滿,他們決心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加大踐行力度,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地方參建參治工作。
“服務地方發展,不是送錢送物,關鍵要在轉觀念、幫技術、給思路、出主意等方面下功夫,變送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從江縣人武部一班人這樣認為。
一條條“扶貧致富路”系緊了一顆顆感恩之心;一塊塊“示范基地”滋長了一片片綠蔭之愛;一次次搶險救災證明了一支隊伍的堅強有力;一個個關愛片段展現了軍民魚水情的生動場面……
這一切,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哪怕將來,在從江縣人武部,人們記得、人們目睹、也將繼續傳承。(吳會武 楊卓光 馮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