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黔東南州開始實施“旅游大州”戰略。全州上下按照“旅游活州”的工作思路,將所擁有的旅游資源劃分為民族風情、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三大板塊,找準做大每一份“蛋糕”的切入點。把獨特的民間節日作為民族風情資源來開發,不僅很好地保護了民族文化,更鍛造出了一塊塊民族特色旅游的“吸金石”。
1999年,黔東南州首次由官方舉辦的“凱里國際蘆笙節”在眾人驚艷的目光中隆重開幕。待大家還來不及找到適合的詞形容這次盛會時,緊接著“黔東南州民族服飾文化節”又以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了觀眾眼球。來自荷蘭的一行游客坐不住了,他們主動提出要求組委會組織其他游客代表召開一次座談會。在當時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組委會工作人員聽到最多的評價是:“節日辦得太棒了!希望繼續辦下去,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黔東南。”
兩個大型節日一炮打響了黔東南“百節之鄉”的美譽,州政府又陸續主辦了“從江侗族大歌節”、“榕江侗族莎瑪節”、“臺江苗族姊妹節”、“雷山苗年”、“施秉杉木河漂流節”、“黎平鼓樓文化藝術節”、“鎮遠古城文化藝術節”等節日活動。
通過舉辦這些大型節日活動,激活了我州的旅游產業,展示了“百節之鄉”的文化魅力。節日文化旅游致富一方群眾 政府的鼎力扶持和群眾的積極參與,其他規模較小的如:鼓藏節、甘囊香蘆笙節、斗牛節、花炮節、踩青節等民間節日,漸漸從自娛自樂的形式走向了市場開發。
2010年,13年一遇的西江鼓藏節隆重舉辦,吸引了大量游客蜂擁而至,為進一步提升西江文化內涵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隨著西江旅游的逐漸火爆,村民從中獲得的實惠越來越多,僅開辦的“農家樂”就從2008年的40家發展到現在的143家,民族工藝品店86家,從事銀飾、百貨、土特產、民族服飾出租等農戶201家。過上好日子的西江苗寨,還帶動了周邊村寨的發展。以西江景區為市場,附近營上、貓鼻嶺等村寨通過發展蔬菜、養殖產業實現了致富。2011年,西江鎮全鎮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38億元,比2007年增加2500萬元,年均增長6.25%。
通過打造、推介,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成為貴州規模最大、民族特色最為鮮明的民族文化節日之一。2011年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共接待外地游客30.6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8億元,成為凱里市民族文化的品牌。
盛況空前的凱里國際蘆笙節,“百牛爭霸”、“千對銀角”、“萬把蘆笙”等壯觀場面吸引著中外游客、媒體記者的眼球,成為中外蘆笙文化交流、招商引資、經濟合作的大舞臺。
民間節日拉動旅游產業蒸蒸日上。據統計,農歷年初的40多天里,黎平、從江、榕江等地每天都有村寨過節。5月至9月是旅游旺季,很多游客會特意趕來過吃新節、蘆笙會、姊妹節等。州旅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來黔東南旅游的客人,70%的是被各種民族節日吸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