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節”苗族稱為“努嘎良” ( 意為吃“了卻心愿之飯”,原為已婚姑娘們的活動,后來發展成為未婚青年的社交游樂活動 ) ,是清水江流域中游沿岸苗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施秉的雙井、白洗、馬號、臺江施洞、榕山、老屯、五河、劍河革東、溫泉、柳利等地,除施秉白洗、劍河革東在 農歷二月十五過外,其余的均在 農歷三月十五過,其中以臺江施洞地區的民族特色最為濃厚。
“姊妹節”一般持續三天。節日里,每戶苗家都要做一種經過染色分甑蒸熟后再和在一起的“五彩糯米飯”,有紅、黃、白、蘭、綠、黑等色,晶瑩透亮,清香悅目。 三月十五日清晨 ,老屯、榕山、施洞這一帶,家家備好酸湯魚、血豆腐等傳統佳肴和芳香四溢的自釀米酒、五彩糯米飯,等待客人們來臨。夜幕降臨的時候.姑娘們各自從家里帶來美酒佳肴和姊妹飯,集中到比較寬敞的某一家里,擺上條桌,盛情款待遠道而來的青年朋友們,揭開了姊妹節集會活動的序幕。
過節這幾天,未婚姑娘的父母要及早置辦酒肉,備上一兩筐糯米飯,給姑娘們款待情人。過節前兩天,已出嫁的姑娘們也陸陸續續在趕回娘家來與未婚姐妹共度佳節,同時在游方場上探望過去的歌伴,以“了卻心愿”。第三天,未婚姑娘們提著盛滿自己深情厚意和姊妹飯的竹籃,佇立在村邊路旁,等待著送別情人。機敏多情的姑娘們在送情人的飯籃里悄悄地埋藏著自己的心事,有的掛著竹鉤,有的藏著松葉,有的藏著椿芽或樹椏、蒜苔。掛上竹鉤的,意味著要買把傘來酬謝;藏著椿芽的意味著可以成親;包著樹椏或蒜苔的,暗示著斷交。